1 / 19
文档名称:

典型团队管理案例.doc

格式:doc   大小:4,662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典型团队管理案例.doc

上传人:lu2yuwb 2021/8/1 文件大小:4.5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典型团队管理案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
典型团队管理案例
LT
  另外,郭文超还要帮公司催账。想起这事,郭文超就像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他们部门为华夏管理学院做的校园一卡通系统运行3个月了,对方以系统还不稳定为由迟迟不愿付最后一笔款。项目是总经理赵康宁揽来的,客户方是他的母校,所以郭文超他们不但得有求必应,还得降低收费标准。
  想起昨天部门开会的情景,郭文超感到头皮发麻。开会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在唇枪舌剑中,让郭文超发现了自己部门在项目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手下的人觉得现在的项目都比较低端,无法提升自己的研发水平,表现出对前途的迷茫和焦虑,担心自己掌握的技术会过时,自己也会被淘汰。尽管每次部门开会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但郭文超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安慰手下的人,因为他跟他们一样没有安全感。
  说实话郭文超对公司也有一些不满。虽然这几年公司经常搞一些培训,什么冲突管理、团队拓展、礼仪、演讲技巧,但在郭文超眼里全是些没用的玩意儿,他想不通成天对着电脑搞开发的工程师学演讲技巧干什么。他自己不起劲,也不鼓励自己部门的人报名,在他看来那些培训不仅浪费钱,还浪费时间。
  最急于解决的劳动纪律问题则成了手下人爆发的“导火线”。郭文超就像是捅了马蜂窝,遭到在场所有人的猛攻。迟到次数最多的技术尖子林晓风因为要被处罚,甩手而去,而且临走还撂下话,说要辞职走人。
  兵来将挡
  赵康宁比郭文超年长一轮,在他眼里,郭文超一直是个技术能力强、肯吃苦、爱钻研、不计得失的人。他认为蓝意公司要想活下去,必须要有郭文超这样的技术灵魂人物。这些年来,他一直煞费苦心地想把郭文超培养成一个技术型的管理者,为此给他安排了很多培训机会。
  但是,赵康宁发现这些培训对郭文超起的作用好像并不大,而且听人力资源部的人讲,他也不太感兴趣,嫌耽误时间。赵康宁还从侧面了解到,郭文超在技术上的确是能收服研发部那帮工程师的,但在其他方面却很难镇得住,比如平衡计分卡系统在他们部门就推不动。
  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赵康宁此次找郭文超,正是想了解他们部门平衡计分卡实施的情况。赵康宁兴致勃勃地向郭文超讲解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的意义,认为公司今年想提高利润率,要把精力转向高端卡的设计开发,那就意味着要考核研发人员设计高端产品的能力。
  赵康宁不想却被对方反将一军,郭文超想到华夏校园一卡通的事,指出公司目前承接低端项目的做法恰恰与开发高端产品的战略目标相背离,赵康宁只好避实就虚,先躲开杀着。
  郭文超趁势再攻,又牵出考勤制度的话题,告诉赵康宁自己部门的人被打卡的做法弄得士气低落,而这恰巧是赵康宁急于改变的问题。赵康宁予以正面回击:“蓝意不再是过去那个小公司了,一切都要规范化,这样客户才能信任我们。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拿下棋来说,双方虽是在攻城略地,但卒不得退缩,帅不得冲杀,士不出九宫,炮打隔山子,谁都得遵守这规矩。”
  搞技术出身的郭文超原来想凭自己的技术服人带人就行了,可如今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他简直无所适从。心力交瘁的他以退为进,流露出想辞去总监、专心搞技术的意愿。
  这一着倒真是难住了赵康宁。他想应允郭文超,但又吃不准。他怕郭文超只是虚晃一枪,说几句气话,心里并不真想辞职,而他如果当真,对方可能会离开公司。而且,换下郭文超,谁又来顶这个角色呢?郭文超可是研发部技术最好、资历最老的,他如果都降不住那群秀才,换了别人行吗?
  左右为难的赵康宁寻思该如何应对,最后决定还是应该再走两手看看,暂时不表明态度。他针对郭文超对承接低端产品的不满,提出公司即将开发3G网络用的SIM卡,希望借此先稳住郭文超。但又表示会本着对公司负责、对员工负责的态度,慎重考虑郭文超辞去总监的意愿。
  郭文超的心也悬着,他对管理者的位子其实还是有几分留恋的,尽管辞去总监专心去搞技术的想法时常浮上心头。他今天本想随便说说,使个以退为进的招数,没料到赵康宁认真地听了去。郭文超他有一种覆水难收的感觉,想要杀出,已不容易。
  案例分析1:
  塑型“外圆内方”
  赵康宁需要适度加入“方”的规则,
  把蓝意从“外圆内圆”的柔性形态带入“外圆内方”的塑型过程。
  - 撰文:洪宜幸
  组织的管理形态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圆;一种是方。所谓的“圆”是指偏向软性管理,而“方”则指较为刚性的制度与规范。无论“圆”还是“方”,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要看是否与环境相匹配。蓝意公司在管理上呈现的是一种“外圆内圆”的形态,这给处于变革之中的赵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