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语文高考_回顾与展望.doc

格式:doc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文高考_回顾与展望.doc

上传人:luyinyzhi 2016/6/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文高考_回顾与展望.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语文高考:回顾与展望 2006 年高考尘埃落定,回顾全国 17 套试题,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考试内容: 1. 考查内容力求体现地方色彩, 这是分省自主命题以后出现的一个现象。如北京卷的第 24 题写一段话, 为北京办好奥运进言献策。作文题《北京的符号》。福建卷为连战省亲写欢迎词, 江苏卷的南京导游词, 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曾国藩的《〈湖南文征〉序》。天津卷的作文题,据说也与当地领导意图有关。 2. 社科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考查的取材更加注重时代感、文化含量和人文内涵,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和导向。值得注意的是, 北京卷阅读(一) 所选的材料是一篇介绍天坛的记叙性散文。需要指出的是,按《考试大纲》的规定, 现代文(一) 的选文范围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本题却选了一篇散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选的也是散文。也就是说, 北京卷的两篇现代文阅读都是文学作品, 没有实用类文章的阅读。这种取材方式, 值得进一步研究。 3. 文言文考查形式与取材的多样化。考查形式除传统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补出省略的文字、信息筛选、断句、翻译、对原文文意的理解和分析、对写作特点的理解、对思想内容的评价等, 也有古今异义、简答文意。取材已不再局限于二十四史, 三分之一以上的试卷开始以古代书序、单篇散文、先秦典籍等作为考查文本。 4. 语言语用题考查形式在继续保持多样性的基础上, 更富实用性, 更加生活化, 不少题目综合性增强,情境设置真实。四川卷语音题考查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形声字, 选择了四川人说普通话容易读错的字音,对进一步推广普通话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5. 作文命题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从命题意图上看, 或激励考生探讨和感悟自然、社会、人生,认识生活;或引导考生重视读书,积极上进;或启发考生关心他人,与人和谐相处; 或激发考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生活环境。从内容上看, 有的题目主题的可选择性、多向性进一步增强, 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 有的题目虽有限制, 但考生把握起来并不困难, 有话可说; 但有的题目过难( 如福建卷), 或用语陌生( 天津卷), 造成考生理解题意困难, 不易打开思路。从题型上看,话题作文居多,标题作文增多。值得注意的是, 今年有几套试卷尝试命制材料范围作文。这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沿用话题作文的命题思路, 但不给话题, 强调在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内, 自主确定立意、文体和标题。 6. 注意与课内相关内容的勾连。上海卷现代文阅读(二) ,第 6 题要求写出课本涉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浙江卷的作文题“生有所息/ 生无所息”,试题材料中孔子、康德、歌德的话取材于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文《人是什么》。福建卷作文“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取材于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课文《等待戈多》。试卷体例和结构: 1. 除上海、福建外, 一般都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卷合成的形式, 各卷中的板块安排也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近年高考试卷的板块安排基本一致,结构上的认同感较强。 2. 设题数量在 21~ 25 道题之间。 3. 选择题的分值大多在 30 分~ 40 分之间,少的仅 15 分(上海) ,多的高达 46 分(浙江、天津) ,反映出语文界对选择题的功能、作用存在不同认识。 17 套试卷中, 绝大多数试题是科学规范的, 考查方式也合理有效。试卷提供的阅读材料和写作材料大多能体现考查能力的要求, 能启发考生思考。总体上看, 试题的学科特点比较明显, 能力考查覆盖合理, 设题较重视能力因素、思想方法、价值取向, 体现了较强的基础性、人文性和时代性,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导向是积极的。以上特点和变化, 反映了命题人员对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工作的积极探索。尽管很多问题还有待高考改革的深入发展才能逐步明确、逐步解决, 但命题人员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北京卷北京卷今年有两个变化, 一是难度大幅度降低, 区分度较去年好。二是一改几年来两个字的标题式作文题, 代之以“北京的符号”这样一个偏正短语的题目。题目具有浓郁的地方 2 色彩,有品位、有内涵,写作空间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晏子春秋· 内篇谏上》, 通过加注、分段的方式, 解释了一部分阅读难点, 降低了阅读难度, 较为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从内容上看,主要反映晏子谏劝齐景公体恤百姓,思想是积极的。根据阅读材料, 本试卷设计了五道客观题, 分别考查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补出省略的文字、信息筛选以及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此外,又选取《资治通鉴????????周纪五》中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断句。试卷与前两年一样,未对文言文翻译进行考查。总体上看, 试题较为平实, 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 也能考查出考生的水平。但有两点可以商榷。一是第 6题B项“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