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伤寒与副伤寒
1
精选课件
一、概述 伤寒/副伤寒是什么病?
两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上相同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急性肠道
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2
精选课件
二、病原学
3
精选课件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有助于诊断.
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有鞭毛,胆汁培养易生长。
释放内毒素致病
病原学
4
精选课件
三、流行病学
5
精选课件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即可由粪便排菌;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排菌3个月以上为慢性带菌者。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水源、食物污染)。
流行病学
6
精选课件
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
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
多散发
儿童青壮年多见
流行特征
7
精选课件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内毒素致病/二次菌血症
病理解剖改变
8
精选课件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天,平均10~14天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
初期、 极期、 缓解期、恢复期
病程(第1周)(第2-3周)(第3-4周) (第5周)
9
精选课件
临床表现(1)
2、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
(稽留热) (无欲貌)
(相对缓脉)
(玫瑰疹) (中毒性肝炎)
1、初期:病程第一周,发热及全身中毒表现
10
精选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