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章“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
教学目的
1 了解“五四”新文学传统复苏的具体表现及意义。
2 掌握这次复苏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五四”新文学传统复苏的意义、《随想录》《死》《一代人》的价值所在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步骤
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复苏
㈠“五四”新文学传统复苏的背景
㈡“五四”新文学传统复苏的迹象及具体表现
●“三只报春的燕子”: 白桦的剧本《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迹象
●这种回归首先在从“五四”走来的一批老作家的创作中有着自觉的表现:
巴金的《随想录》、冰心、萧乾、王西彦和柯灵的散文著作、杨绛的《干校六记》、孙犁的《芸斋小说》等
●“归来的诗人”的创作群体:
包括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遭受打击的“七月派”诗人胡风、曾卓、绿原、牛汉、彭燕郊等,因艺术观念的分歧而被迫离开诗坛的“中国新诗派”诗人杜运燮、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杭约赫、袁可嘉,以及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的艾青、公刘、流沙河、邵燕祥等等。
●“伤痕文学”及“知青”一代人的写作
● 70年代末中国文学的另外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是“朦胧诗”的崛起。
㈢总结
文革后知识分子激发起巨大的政治热情,体现在文学创作中的是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回归,具体地说,是对“五四”新文学的现实战斗精神的回归。当“五四”新文学传统得到复苏、文学创作中渐渐滋生出了批判性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时,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磨擦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随想录》
㈠《随想录》简介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 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 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其间历时八年。
㈡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
㈢《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虑。
。
。
在专制主义统治下,为了保全自己而被迫牺牲正义和朋友,在事实上为专制主义作了帮凶,结果就在愈加绝望的生存环境和身心交困的巨大痛苦中,最终放弃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的自觉和能力,也根本违背了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
“五四”精神的批判。
《随想录》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㈣总结
这部“遗嘱”一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知,也以个人的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这就是自觉继承“五四”新文化传统,自觉地成为现实社会的清醒的批判者,用现代文化来战胜社会上各种丑恶、落后和黑暗的事物。
三、年轻一代的觉悟与反思:《死》
㈠陈村的独特之处
“伤痕文学”相比,他并不刻意去写“文革”经历中惨烈的一面,也不把尖锐的批判意图作为自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