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脉络
一、舞蹈的起源:
1〕劳动说
2〕生殖崇拜说
3〕战争说
4〕巫术说
二、夏商奴隶制时代舞蹈的发展
1〕舞蹈从自娱性活动向表演艺术的方向发展
2〕巫术活动中宗教祭祀舞蹈的发展
三、两周时期---古代舞蹈的第一个高峰
1〕制礼作乐——?六代舞??六小舞?
2〕“礼崩乐坏〞与民间舞的兴盛
四、汉代---古代舞蹈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1〕“百戏〞成为流传最广的表演艺术形式
2〕乐舞机构的出现---太乐〔宗庙祭祀雅乐〕
乐府〔皇帝娱乐俗乐〕
3〕“以舞相属〞和即兴起舞
4〕著名舞人的出现---李夫人、戚夫人、赵飞燕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乐舞大交流
1〕“清商乐〞的出现
2〕?白纻舞?的重大艺术成就
3〕各族乐舞的大交流为唐代乐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北魏云冈石窟的灿烂伎乐舞
六、唐代---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
1〕新作涌现--?霓裳羽衣曲?、?破阵乐?
2〕舞蹈种类多—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
3〕?九部乐??十部乐?的出现
4〕坐部伎、立部伎
5〕表演、编导、舞美的高度发展
二、中暑的原因分析
人体适宜的外界温度是20-25˚c,相对湿度为40%-60%,通过以下方式散热:
辐射是散热最好途径。气温15-25˚c时,辐射散热约占60%,散热最多部位是头部〔约50%〕,其次为手及足部。温度33˚c时,辐射散热降至零。
B. 传导与对流通过对流,接触和靠近皮肤的冷空气变暖,变热的热物质分子
离开,而较冷的物质分子那么取而代之,逐渐又变热,如此反复进行。水传
导较空气快240倍。
C. 蒸发每蒸发1g水,()的热量。
人在高温环境中,身体会大量出汗,丢失大量盐分,使血液中的钠含量过低,引起肌肉痉挛.
由于水盐的大量丢失,使得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心输出量大大增加,使得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加重,导致心血管功能不全或周围循环衰竭.
:
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这是因为持续闷热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而且红外线和紫外线可穿透皮肤直达肌内深层,体内热量不能发散,此时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导致汗出不来,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患者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现象,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
七、宋代---古代舞蹈发展的分流
宫廷乐舞衰落转向了民间舞和戏曲
1〕民间舞空前繁荣:形式、种类、题材的变化
2〕队舞的出现—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健舞、软 舞和大曲等元素,进行改编
八、元、明、清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变异
1〕戏曲在传统舞蹈和民间舞蹈中吸取营养,逐渐走向成熟
2〕各代宫廷宴乐极力突出本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