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岷江之畔三苏祠.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岷江之畔三苏祠.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1/8/7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岷江之畔三苏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岷江之畔三苏祠
岷江之畔三苏祠
(茶马古道千江月随笔系列) 孟 勇


  川藏茶马古道,有很长一段是沿着岷江行进的。岷江,是中国最有文化韵味的一条江,现在远远还没有撩开她秀丽的面纱。从古至今,岷江不知滋养了多少大文豪,不知有多少好书法是蘸着岷江水写出来的,也不知有多少好诗文是文豪们喝着岷江水吟出来的,至少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就是这样的。
  苏东坡的家,就在鸥鹭翩飞,锦鳞踊跃的岷江边上。如果要用一句歌词来形容的话,那就应该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猜想当年他吃过晚饭后下河洗澡返家,如果是七月流火季节,天应该还不会黑尽。苏东坡是一位文化巨匠,这是自不待言的。在中国自宋代以后,但凡读书的人,没有不背诵苏东坡诗文的。“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这些句子简直可以说是后辈国人的“文化爹妈”之类的称谓。不光在文化上是个巨人,苏轼在厨房里也是一个巨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中国的许多文人,是“述而不作”的,虽然也是“食不厌精”,但自己却是懒得下厨房。“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些传统的文化怪癖,不知道害了多少后人,书是读了一肚子,但是不会做相关的事情。现在的孩子们从学校里头到了社会上,头一口苦水吐的就是这类感受。苏东坡发明“东坡肘子”,大文豪亲自下厨动手做菜,是我们的许多青年首先应该学****的,这恐怕要比光是会站在月亮下面咿呀抒情更有利于自个儿和社会。
  东坡肘子,现在但凡是有川菜馆的地方,都可能有这道菜。在中国大地上,可以说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川菜馆,就连千里川藏线,古代的茶马古道上,都有许多小川菜馆。唯一不同的是,尊重当地的风俗****惯不做鱼。当今的川菜进藏和宋代的川茶进藏,都是民族文化的融合现象。
  作为川菜中的名菜之一的东坡肘子,以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菜品,来纪念一个文人,的确是很有意思的。我因为生长在四川,又长期四处采访新闻,东坡肘子这道川菜自然没有少吃。但是有一次吃东坡肘子,却是别开生面。这一次是报道了一位志愿军战俘,这位老先生打仗时不到20岁,在战场上爬冰卧雪,出生入死,战功辉煌,但回国之后在极左的背景下历尽屈辱。这篇报道令读者不胜唏嘘,也加深了人们对改革开放后人性化的感知。这位先生事后一定要请我到他开的川菜馆去吃饭,当时他的馆子在文化人当中名声大振,许多著名书画家在那里吃过川菜之后,情不自禁要给他留下墨宝。所以他那馆子就与众不同,经常是高朋满座,墨宝溢香。
  我记得这位先生让我先自喝了一会儿眉山的绿茶,他亲自到厨房里去做菜,说这才能表达他的心意。过了一会,见他端着盘子过来了,菜并不复杂,因为是三个朋友小聚聊天,但主菜“东坡肘子”却是令我至今难忘。先是闻到一股特有的作料香气,又见盘中那只肘子面上浇了一层汁液,透明澄黄,肘子的皮质柔嫩无比,黄润如玉。胶汁上撒了一层葱花,绿似翡翠。色、香、味、形俱佳之外,老先生还有“美言”道:“家乡名菜,亲自掌厨,色香味美,肥而不腻,粑而不烂,不成敬意,敬请品尝。”原来老先生是东坡同乡,眉山人氏,当时又常与文人为伍,不觉之间也就有了些书卷气。
  看那餐厅四壁悬挂的墨竹,彩荷,扁舟一叶,白鸟啄果之类的字画,尽是当今大师之作,我不禁说道这东坡肘子居然能够如此打动大师们的心?言之既出,先生大笑,说人有时候是用胃来思考的,这都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