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唐代咏史怀古诗中的明妃情怀.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代咏史怀古诗中的明妃情怀.doc

上传人:claopfx096 2021/8/12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代咏史怀古诗中的明妃情怀.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唐代咏史怀古诗中的明妃情怀
摘要:昭君从汉代出塞以来,就常常成为文人抒发感情的对象。到了唐代,咏史怀古诗的盛行,更使昭君出塞的意义得到丰富。诗人们通过对昭君的咏叹表达政治上的态度,人才被埋没的痛苦和华夏与外族文化上的隔阂。此外,诗人们对“青冢”这一意象也存在共鸣,使昭君这个典型形象更加鲜亮,永不逝去。
关键词:昭君政治意义人才埋没文化隔阂青冢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传统的文化中就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历史感”。这种强烈的“历史感”长期以来就孕育出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型――咏史怀古诗。在《文镜秘论府?文意》中把咏史诗与怀古诗作了以下不同的解释:咏史诗是“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的诗歌;怀古诗是“经古人成败(之地),咏之”的诗歌。但两者区分的标准,自古以来,又不那么泾渭分明。两者同是以史为鉴,抒写的都是由历史上的人、事、地等引起的情感体悟、哲理感悟和艺术想象。虽然怀古诗出现的时间较咏史诗晚,但可以把怀古诗看作是咏史诗发展演变过程中对自身的丰富与发展。
诗歌这一文学题材,在唐代时已进入鼎盛阶段,咏史怀古诗也在这一阶段逐步走向成熟,纵观唐代的咏史怀古诗题材,已不再单纯表达诗人对历史的客观感叹,而更多的融入了诗人自身的不同情况和个人情怀,唐代的咏史诗无论是历史遗迹,还是古代圣贤,都可以引发诗人们的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诗人们的情感特点。在诸多的吟咏对象中,得到全方位拓展的传统题材便是王昭君,史书中关于昭君出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匈奴传》:
“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本是汉元帝选入宫中的女子,但入宫多年都不曾得见天颜,在匈奴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时,王昭君自愿请求到荒凉的漠北和亲,明妃王昭君这种独特的悲剧意义和无畏气魄的典型形象便深深的植入作家的心里。诗人们往往通过对昭君的感叹和同情来表达深刻的情感认知,寄托自己的观念和理想。在昭君的问题上,体现了传统文人十分复杂的心态,即满怀一腔为国的热情,又有着怀才不遇的寂寞,这一心态构成了唐代昭君诗中所蕴含的不同艺术特征和复杂的个人情怀。
从政治意义上来看,在许多诗作中,诗人们是通过吟咏昭君来表达对和亲政策的看法。其实和亲政策不是始于昭君,昭君也不是这种政策的终结者,昭君的身份只是众多和亲女子的代言人而已,而纵观王昭君的一生却比其他和亲女子辉煌的多,据范哗所著《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述:“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排徊,?_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句奴,生二子。呼韩邪死,其前阔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软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阔氏焉。”在王昭君嫁给呼韩邪之子后,又生育二女,王昭君所育子女都为汉匈和平作出了贡献,从文献记载来看,王昭君深得匈奴两代帝王的宠爱,这对于一个女人的一生也算做完美。但唐代的诗人对于王昭君的和亲之路往往流露出悲剧和同情的色彩,并往往通过对昭君悲剧的同情,来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对和亲政策的否定。这种否定上升到一定程度,又表现出诗人们对朝廷软弱和屈辱的不满,核心直指统治阶级。如张祜的《昭君怨二首》其二:
“汉庭无大议,戎虏几先和。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有的则是讽刺朝中无人,堂堂大汉王朝竟然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