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对改革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建议和做法.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改革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建议和做法.doc

上传人:oapfxww398 2021/8/12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改革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建议和做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改革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建议和做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是学生对知识掌握难,教师对课文把握难以及试题难。出现这些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教学方面有问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翻译
这作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辅助手段,当然是必要的;但用之过多,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恰恰是翻译太多。凡是教文言文,必从翻译入手,考试也必考翻译。这就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一篇文言文,只要能翻译了,也就学到手了。流弊所及,甚至出现了学生抛开了文言原作、专记白话译文的怪现象。这种舍本逐末的学习方法,究竟能否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怎能不令人怀疑呢!其实,初一、初二最好不要搞翻译,翻译的训练应放在初三、初四进行。那时,由于学生古汉语言材料的逐步积累和现人汉语表达能力的提高,着重进行翻译的训练,是可以收到水到渠成之效的。过去学文言文,从来不搞翻译,也很少讲语法,只是熟读背诵而已。但是几十篇文章读下来,读多了,读熟了,很多文言词句都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那就不仅能看懂浅近的文言文,也可能用文言写几句文章了。可见翻译并非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要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不是非用翻译不可的。
二、语文分析
教文言文,适当讲一些文言文的规律,进行一些语言分析,是完全必要的。但一定要分量适当,讲究实效。
由于古今汉语在词汇上差异较大而在句法上差异不大,因此语言分析的重点应放在古汉语词义的学习上。而学忆,是很难持久的,要引导学生从古今语言的变异上,去寻求语言的规律性,必须有一个前题,那就是学生先要占有一定的数量的语言材料。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只是可怜巴巴地读了那么几篇文章,多半又读得诘屈聱牙,似懂非懂,加之现代汉语又没有学好,就凭着这么一个薄弱的底子,去进行什么语言分析,岂不是空中架桥、沙漠建塔么?吴晗同志谈怎样学古文,认为“只有多读多背”,主张“背熟五十篇文章”,确是经验之谈,值得我们重视。
由于过于强调翻译和语言分析,再加上思想内容方面的批判、继承,用去了学生不少时间和精力,结果必然是挤掉了读书。晋朝的陶渊明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是反其道而行之:“求甚解不好读书”。叭其“好读书”,故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颇能得”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乐;而我们一味地要学生“求甚解”,又是翻译,又是分析,到头来弄得学生反而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此中教训,难道不该很好总结一下吗?
我认为,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有一个通盘的计划。教法上,初一、初二着重在熟读和背诵,以丰富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知识,增加词汇和句式的积累,并通过熟读培养“语感”――这种对古汉语的语感,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必要条件,而它的培养,除了熟读以外,别无它途。到初三、初四,可多学一些规律,但必须仍以熟读文章为主。
要改革教法。要坚决废止教师逐句串讲,逐句翻译的教法,而留有充分的余地让学生自习,并在自习的基础上读读讲讲。学生自己讲,只要求述其大意,重点在讲清词义,而不要求作全文翻译。这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熟记词语和熟读课文上来。教师提问,着重在启发学生细心读书,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如教《愚公移山》,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问:“愚公多大年纪?”有的学生答“九十岁”,有的答“九十不到”。后者答对了,因为他们自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