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张璇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2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兰亭集序》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二学期
教材分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必修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但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对于这种语言、思想俱佳的文章,高一学生主要是感受语言之美,感悟作者思想。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普通高中普通班高一的学生,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应当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同时,由于学生阅历尚浅,对于作者生死观的理解是一大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字字落实,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文本的情节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文章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王羲之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形成惜取时光、积极有为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文章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文章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思路
寻“乐”——品“痛”——悟“悲”——感“文”
以作者的情感为线,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把握情感。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启发法
教学资源
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教学过程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整理筛选魏晋时期相关背景资料。
2指导学生自主预习。
1、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做到读准字音和句读。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做到书面圈画和标注重要文言字词。
3、阅读魏晋时期背景资料。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独立研读文本,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以及评价,探析王羲之是在怎样特殊的地点,和一群特殊的人怀着怎样特殊的心情写下的兰亭集序。
欣赏书法作品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寻“乐”
Ppt展示探究问题:请找出文中对应“良辰”“美景”“乐事”“赏心”的句子。
1齐读一二段。
2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梳理、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新课标》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要求。
品“痛”
展示主问题:作者为何而痛?
给出两个引导性问题:面对俗世生活,作者概括了人们哪两种态度?是否能有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
补充魏晋时期相关资料片段
1讨论探究
2学生发表自己意见
3根据教师的补充资料和引导,对主问题获得深入辩证的认识。认识到虽然作者劝人们惜取时光的人生观并不为奇,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拥有这样的人生观是弥足珍贵的。
通过语言运用,获得辩证思维的发展。——《新课标》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
通过对背景材料的解读运用,熟悉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悟“悲”
通过对关键句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解读,引导学生感悟王羲之的“千古同悲”。
感悟作者不局限于自身,悲前人,悲今人,悲后人的格局和胸襟。
帮助学生深化对王羲之生死观的理解。
感“文”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王羲之”生死观的看法。
思考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分享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评价,形成健康向上的情趣与品位。——《新课标》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