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德鲁克论管理-事业理论.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德鲁克论管理-事业理论.doc

上传人:Hkatfwsx 2014/8/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德鲁克论管理-事业理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德鲁克论管理-事业理论
德鲁克论管理——事业理论(一) 什么是“事业理论?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Sun May 12 11:40:47 2002) 直到不久前——不会早于40年代后期,或50年代前期——我们还不曾拥有今天流行的那些新式管理技术:缩减规模、外购、全面质量管理、经济价值分析(EVA)、基准法、再造等。其中每一种都是十分有用的工具。但是,在这些技术中,除了外购和企业再造之外,设计它们的初衷都在于以不同的方式解决早已存在的问题。它们属于那种告诉人们“如何做”的工具。然而,今天经理们越来越频繁地面对的问题却是“做什么”,特别是那些已经取得长期成功的大公司。问题都是极其相似的:昨天还是行业明星,今天却处于停滞不前和意志消沉的困境。它们遭遇了各种麻烦,往往似乎已经陷入无法控制的危机中时和法国这一现象绝非仅限于美国,它在日本、德国、比和意大利、瑞典同样存在,甚至连非工商业组织——工会、政府机构、医院、博物馆和教会也不例外。事实上,在后面那些领域中,情况看起来更加棘手。上述种种危机的根源几乎都不在技能方面,甚至也不是因为做了错事而造成的。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做了正确的但却是无效的工作。怎样解释这种明显的矛盾呢?问题在于当初建立和运行组织所依赖的假设已经失去了现实性。正是这些假设塑造了组织的行为,提供指导其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并就何种结果对组织具有意义的问题作出规定。这些假设包括如何看待市场,如何鉴别顾客和竞争者以及他们的价值和行为;包括对技术及其发展的态度,对本公司的优势和弱点的认识等等。这些假设指出公司为什么能够赚钱。我称之为公司的
“事业理论”。每一个组织,无论其是否为商业性的,都会形成自己的事业理论。应该说,一个具有清晰、一致和目标集中的特点的有效理论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例如,在1809年,德国政治家和学者洪堡就是凭借着一套关于大学的激进理论创立了柏林大学。在此后长达 100年的时间里,直至希特勒上台前,他的理论决定了德国大学的面貌,特别是在学术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1870年,德意志银行的创始人和首任总裁,第一位全能银行家, 乔治·西门子,成功地推广了一个同样清楚的理论:在工业化进程中用企业家融资的方式将停留在农业社会中的四分五裂的德国统一起来。经过20年的苦心经营,德意志银行终于成为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它将这一优势地位成功地保持至今,其间经历了世界大战、通货膨胀和希特勒的破坏,始终未有动摇。同样,在19世纪70年代,三菱公司借助于一套清晰的和全新的事业理论,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成为新兴的日本工商业的领导者,在其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又成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同样,事业理论既可以解释像通用汽车和IBM这样的在20世纪后半叶里统治了美国经济的企业的成功,也可以说明他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事实上,今天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大型成功企业中所出现的困难,其症结就在于他们的事业理论过时了。
德鲁克论管理——事业理论(二) 市场的隐含潜力对?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Sun May 12 11:41:51 2002) 每每当大型组织——特别是那些取得多年成功的组织
——陷入困境时,人们总会将其归罪于员工的懒惰、自满情绪、骄傲自大、臃肿的官僚体制。这些解释看上去有道理吗?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很少切中问题的要害。试看两个近来最引人注目的例于,IBM和通用汽车公司。它们都是被指责为“自满的官僚主义”的美国大公司,如今正碰上各自的麻烦。早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初期,IBM就已经将计算机电子化列为遵奉不渝的信条。IBM 深信,这一产业的方向是建立大型的计算机中心站,可以同时容纳数量极多的使用者同时运算的超功能中央处理器。各项因素——经济的、信息处理的逻辑、技术——似乎都有利于这一信条。谁也料不到的是,几乎在一夜之间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在中心站和以大型中央处理器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即将建成之际,两个年轻人装配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每一家计算机生产厂一商都知道,生产个人电脑的观念是荒谬的。个人电脑在记忆量、数据库、运算速度和计算能力方面都有很多局限,几乎不可能取得成功。事实上,厂商们都认为个人电脑是行不通的。这一结论来自施乐公司,该公司的一个小组曾制造出第一台PC机,但没有再往下做。然而,当那个像私生子一样的怪物——首先是苹果电脑,然后是麦金托什——上市之后,消费者以自己的购买决定表明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历史上,大型的成功企业在面对这种局面时所做出的反应几乎是无一例外地拒绝承认现实,“这是一种愚蠢的时髦玩意儿,不出三年就会从市场上消失”,当年蔡斯公司总裁在看到16>888年柯达公司的新产品时就是这样讲的,当时这家德国公司在世界照相机市场上的地位就像1个世纪后IBM在计算机市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