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幕张新都心的规划指引为谋求东京向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曾在《东京规划— 1960 》中提出了“都市轴”的理论,其中的东京湾规划论证了东京湾开发的必要性及其发展方向以及建构“开放系”的城市结构, 即为了解决东京都心人口过于密集、业务区过分集中的弊病, 在东京湾区域发展临海新城——东京湾大都市圈。该规划期望在东京湾的东京都、神奈川县和千叶县形成总体开发,以形成“核分散型”的联合都市网。其中千叶县的幕张新都心规划在 20 世纪 90 年代起开始推行, 以便缓解东京的人口和交通压力,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集中于东京一极的问题。在 20 世纪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前, 幕张新都心规划便已完成。随着通达成田机场高速路和国际会议中心的建成, 基础设施也部分成熟。借此有利时机, 经过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 幕张新都已经吸引了若干大企业来此, 如会展、职业培训、高科技研发等, 住宅产业得到充分发展, 居住人口也有所增加。幕张新都心的规划面积约 540 公顷, 距成田空港 30 分钟车程,目前人口超过 600 万。幕张新都开发基于建构副都心的滨水开发区规划概念, 它的建设拉开了大城市的空间核心。新都心规划包含有“职、住、学、游”四大综合功能, 形成了“未来国际业务都市”的城市形态,教育等功能受尖端科技产业的带动和引领而进入这里。幕张新都心的开发以千叶县为主导,由千叶企业厅先行投资土地整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再由大企业购买或者租赁。区域的可建设用地归千叶县所有, 居民也没有土地所有权, 但是人们是有信心的。企业厅代表政府和居民公共利益, 组织编制了一份规定性技术文件——规划设计指引, 并且贯彻于整个住宅区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这样就使得开发建设行为始终严格遵循着既定的规划原则进行,同时,开发企业的随意性也受到规划的抑制。在 20 世纪的 80~90 年代, 由特别委员、著名规划设计师和高校专业教师组成的“有识者委员会”在千叶市都市局、企业厅和都市再生机构( 原住宅整备公团) 的配合下,开始对早期制定的原幕张新都心住宅区规划进行了检讨, 重新审核详细规划。“有识者委员会”协调会否定了以前缺乏特色的联排式方案和单调而平板的住宅形式,建立了一种新的街区空间概念: 要形成街道, 为居民创造出可接近的公共空间和真正的“都市型住宅”, 满足生活和居住的根本特性, 如复合性、开放性、场所性、多用途、接近工作地点等, 强调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相互融合。从区域的整体上来看, 新都心设置了一套高架步行系统, 由两层的天桥联廊联系各个区块或者建筑物, 而机动车流安排在地面上,人、车互不干扰和影响, 提高了运行效率。这些概念被提炼和归结到新规划设计的控制条件当中并形成规划指引。正是这些新的理念, 加之幕张地区的发展优势和产业动力的引导,对许多开发企业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规划师为特定规划区所编制的规划指引并不具有法律地位,也没有法律权力,但是却比法律文件更加严格、更加翔实, 对于具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以及开发建设的影响作用也更大。指引的条款分为:必须执行、建议和鼓励开发等。经过三年时间编订和修改的新规划指引有以下几个新的项目要点: 1. 为了保证销售利润而增加户数、增加面积,以保证土地利用和效益。 2. 在形态控制方面,规定住宅分段设定控制要求,包括底层的退缩、商店设置等。 3. 要求住宅组团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