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彬县城市形象设计探讨.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彬县城市形象设计探讨.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彬县城市形象设计探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彬县城市形象设计探讨徐涛【摘要:本文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对彬县城市形象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彬县城市形象设计】彬县古称豳国,取名于“公刘居豳”,是一座具有数千年文化的历史古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公刘“天人合一”的思想,塑造古城新形象,是摆在所有彬县人面前的一大命题。本文对彬县城市形象设计,提出一些探讨性建议。 1彬县县城发展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提高,市容面貌大为改观近几年来,彬县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市政公用设施水平明显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新近建成并面向社会开放的“豳风园”,改造利用了东环路自来水公司门前、南河沿岸长期闲置且有碍市容的不规则空地,并使残存的东城墙得到了有效保护。紫薇广场则拆除了药司与县委大院之间有碍观瞻的破旧房屋,腾出一片空间建成广场,与礼堂浑然联成一体,为市民提供了一方天地。“豳风园”和“紫薇广场”内有树木花草、五颜六色的礼花灯、庭院灯与展现彬县人文自然景观的大型灯箱交相辉映。它们不但是市民四季晨练及夏季夜晚乘凉、玩耍、唱歌、跳舞的好去处, 而且是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存在问题及思考彬县城建工作虽成绩凸显,但由于历史上欠帐太多,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街道风貌千篇一律,服务功能不明,缺乏个性。大量的低层、多层平顶砖混楼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与内地其它一些城市无异。失去了古彬风貌特点, 令远道而来的游客失望。 文化传统及人文精神未融入城市的氛围与气息,历史文化与市场经济尚未融合。 2002 年 4月 21 日至 23 日举办的“翩翩”图邮票彬县首发式暨咸阳风情旅游文化周系列活动,因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较差,可供游客观光游览的项目太少,吸引力较低,因而在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受益甚微。 城市历史文脉和文物古迹惨遭破坏。解放后,城区先后拆除了紫薇山下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东岳庙;东大街的邠州城隍庙;西大街士子巷基督教福音堂( 1903 年建)及天主教堂( 1924 年建)各一座;西大街孔庙、三官庙、文昌庙、井巷口庙等庙宇及泰山巷木牌楼;东、西、南、北四城门(四大城门原有的“太平遗泽”、“公刘启化”、“后稷开业”、“姜嫄祖武”,只有翻阅史志才知)及城墙。文革期间,全县开展“破四旧”, “立四新”活动,焚毁古籍书 5940 本、古字画 万幅;捣毁佛像 1141 尊、牌匾 559 副。目前,挖城墙之土种地,取城墙之土盖房之风仍在继续。 布局混乱,城市处于无序的发展状态。有烟尘、废水污染的卷烟厂、制药厂、印刷厂随着县城建设的发展,被包进了城市中心区。道路骨架不尽合理,形成了东西大街与姜嫄街不该存在的弯曲。道路红线宽度缺少依据及可操作性,边走边看边拓。姜嫄街 70 年代宽 18 米, 80 年代宽 30 米, 2000 年宽 40 米。彬塔周围本可以形成一个风格独立,环境清雅的文化游览区,然而,行政办公,群众住宅及单元住宅楼等建筑物,逐渐包围蚕蚀着这片宝贵的用地,破坏了文物保护区的风水格局。烈士公墓建在城区凤凰山半坡上,墓比山下楼宅高,开窗见墓,严重影响居民的感官和心理。 2对彬县城市形象设计的建议 规划设想城市发展,古今有别。古代城市规模定式,以四面城墙框定。现代城市多以经济发展为依据,逐渐扩大,无预定边界可依。彬县县城河川比较狭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