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城镇规划第一章1.ppt

格式:ppt   大小:3,839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镇规划第一章1.ppt

上传人:sxlw2018 2021/8/18 文件大小:3.7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镇规划第一章1.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前言
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全国工业总产出的50%、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及各种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作用。
我国已经步入加速城镇化的阶段,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甚至被称作影响新世纪世界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
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改善,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建制镇平均规模扩大,小城镇开始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进一步完善,一些多年滞后的领域得到加强。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城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2
前言
但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仍然较慢,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城乡结构不协调。城镇体系的宏观布局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要素集聚、辐射和带动力不强。城镇的集约化程度不高,部分城镇建设中占用耕地较多,城镇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3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的发展
第一节、城镇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二、城市、城镇

第二节、小城镇的类型
一、小城镇的等级层次分类
二、小城镇的规模分类
三、小城镇的职能分类
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分类
五、小城镇的空间位置分类
4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的发展
第三节、小城镇的现状
一、小城镇的分布状况
二、小城镇的人口规模状况
三、小城镇的用地规模状况
第四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三、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5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的发展
第五节、城镇的发展
一、国外城镇的发展
二、我国城镇的发展
三、城镇的基本特点
第六节、小城镇规划特点、依据和原则
一、小城镇规划特点
二、小城镇规划依据
三、小城镇规划原则
四、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
6
第七节 城镇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一、城镇规划的一般任务
二、城镇规划的工作阶段和内容
三、城镇规划的编制程序
四、城镇规划的期限
7
第一节、城镇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1、  形成:
群居(穴居、树居)—母系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生产形式(新石器时代后期)—固定的居民点
2、  特点:
靠近河流湖泊、向阳的河岸台地、外围挖沟筑墙(城池的雏形)
3、  居民点的定义:
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进行经济活动而集聚的定居场所。居民点也称“聚落”,它既是人们进行居住生活的场所,也是进行劳动生产及其它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组成要素(物质):建筑群、道路、绿地、公用设施
4、分类
我国的居民点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1)城市居民点,即城市聚落。根据《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县级市、建制镇(县城所在地、县城以外)
2)乡村居民点,即乡村聚落。市区和镇区以外的地区。
乡村:集镇(乡政府所在地、乡政府以外) 、村 返回
8
二、城市、城镇
1、城市:
产品剩余—交换—“市”—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农业(农村)、手工业(城市)
另:产品剩余—私有制—奴隶社会
故城市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
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行政管辖。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 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 — 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