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1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1656741**** 2021/8/19 文件大小: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编写阅读提纲,理清课文结构。
2、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3、学****文章的举例与说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4、培养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争取做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实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经常看到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 编写提纲 理清写作思路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思考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编写结构提纲。
老师可提示学生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
提纲。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出提纲 。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
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三、精读课文,设置问题,深入理解观点。
1、请阅读第3到5自然段思考《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2、请阅读13自然段思考“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
讨论归纳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境界——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埋没了。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