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白登古战场 (四)
白登古战场 --- 汉民族与匈奴的第一次交锋
“泛泛征军暮,摇摇北雁过。沙吹边草急,楼锁戍云多。好梦归杨柳,乡心隐薛萝。千年遗汉迹,一夜转悲歌。”白登之战是汉王朝和匈奴之间一次激烈的军事较量。它使汉高祖刘邦从骄傲自大中清醒过来,不仅命周勃和樊哙率军20万驻守代地,以此来防备匈奴的突袭,还采纳了“和亲”的建议。刘邦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当年冒顿的四色马具有什么特点?经过时代的交替,如今的白登又是什么样子呢?
一、真正的遗址
如今的白登山青松滴翠、峰峦吐碧,文瀛湖如一面硕大的宝镜镶嵌于山下。这样一个山青水碧的美丽地方却是两千多年前一个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白登之战”的古战场,也是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兵马围困之处。
战争体现了双方最高决策层的智慧和智谋,融合了双方将帅的军事才华,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然而,很多时候,人们只想到战争,却忽略了战争的另一要素 --- 战场。
战场是战争的发生地,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地方,在那里,所有纷争都会做最后的决断。“白登之围”是汉朝和匈奴的一次大战,也是刚刚平定了群雄的刘邦在他戎马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失败。
1. 白登是台还是山
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也。”那么“白登”究竟是台还是山呢?
对于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人们心中一直存在疑问。
唐朝的历史学家颜师古明确地指出“白登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也有人说:“'白登’就是白登山,位于阳高县东南,距离平城大约有40里。”
还有人采取了综合的说法,认为“白登”既是山名,又是台名。李泰在《括地志》中就说:“汉平城县,县东北三十里有白登山,山上有台,名曰白登台。”
为此,史学家经过了大量的史书考证及实地调查,最终得出结论:“白登”,一是指白登台,一是指白登山,在今大同市东北马铺山。
《辽史》误认为阳高县的白登村就是汉代白登,《金史》又沿袭了《辽史》的错误。实际上,当年北魏建都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大同市,曾经大规模修筑鹿苑,那时白登还在平城一带。后来,由于鹿苑禁止人们居住,白登居民不得不迁到现在的阳高县白登村。因此,今阳高白登村是北魏以后的白登,而不是汉代的白登。
在大同县境内周士庄镇三府坟、三条涧村西北的马铺山上。马铺山古称白登山,也称小白登山。山头北原建有白登台,海拔1300米。当时的平城,在今大同市东古城村一带。
清朝乾隆年间所修的《大同府志》中说:“俗名马铺山,西距府治七里。”
“白登之战”距离今天虽有两千多年之历史,但白登山作为古战场来说,还有很大军事价值,因此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吊古凭今。
明朝宣大总督翟鹏来游白登山,感慨万千,赋诗名曰《白登山怀古》:荒台犹有白登名,一望龙沙万里明。尚想精兵围汉帝,翻怜奇计出陈平。云中烟垒曾鸣镝,塞下山村有废城。顾我临风怀古意,胡笳吹彻暮云横。
明朝大同知府魏大本游览白登山,抚今追昔,赋诗名曰《白登台怀古》:叠叠冈峦处处村,君王遗迹向谁论。战场一夕围兵解,汉垒千年故业存。流水何心悲往昔,浮云随意变朝昏。独余西北青山好,壁立金墉固塞垣。
3.“汉阙式”碑亭
从大同市区出发,只需十几分钟的时间便可以来到白登山山脚下。进山的路口前,立着一块写有“马铺山陵园”的大石头。1993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在此建立一座“汉阙式”碑亭,在镌刻碑文中,详细记述了“白登之战”两军对垒鏖战的情景。碑的四周,还有几个暗堡,可见,几千年来,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以“白登之战遗址”纪念碑为中心,展眼望去,它的的东面和背面都是山套着山,沟连着沟,几乎没有平坦之地;它的南面沟壑虽然不深,但是不能上下攀爬,更无法纵身逾越;它的西面是长满荆榛灌木的缓坡;西南面有一道山梁,山梁下有一条迂回曲折的山路直达平地。
采凉山,又叫做“采掠山”,海拔大约有2144米,是大同地区第一高峰,具备战略至高点的地理优势。马铺山或者说是白登山只是它的小小余脉。山上旧有采凉观、碧霞宫、地藏寺及明代藩诸王墓。
据地理学家考察发现,采凉山坡度较高,愈行愈陡,山上荆棘遍步,山顶却比较平坦。若是站在山顶俯瞰,视野辽阔,确实有利驻军坚守,并且符合数十万大军团作战的要求。
事实上,采凉山得名于北魏时期,在这之前,采凉山就是白登山。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白登山”意为平城地方最高的山。
第二,史书中载白登山上有银和锡矿,与采凉山完全符合。
第三,采凉山上有天然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