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追寻教育真谛.doc

格式:doc   大小:42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追寻教育真谛.doc

上传人:rabbitco 2021/8/22 文件大小: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追寻教育真谛.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追寻教育的真谛
  
  作者:郑伟
  身份:中学老师/教育研究者
  任职学校:四川省XX市外国语学校(民办高中)
  任教时间:1987年—2010年
  作为教师,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育的尊严在哪儿?
  在我看来,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等等。教育中,学科分数只是一个次要方面,却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唯一焦点。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已把学生的灵魂抽空,只剩下了冷冰冰的统计数据。教育本身就是价值判断。没有了价值判断,根本不会有真正的教育。
  我以为,教育需要理想主义,不能太世俗化。这是教育的本质决定了的——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人的精神发育比***发育更重要。然而,我每天感受到的,却是价值观的激烈冲突。我在精神上时时感到痛苦与折磨,却又不肯放弃自己的信念。
  “90后”的学生,大多是独身子女,比较自私而缺乏同胞关爱。眼下的离婚热潮,使许多家庭成为单亲家庭,学生在精神与情感的发育极易出问题。从文化角度上讲,学生处于文化断层上,溶入进他们的血液里的传统文化不多。同时,在目前的经济浪潮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也沾上了消费主义思想。最为危险的是,当下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有教学而无教育”。面对“90后”这样的处境,每位教师都应该思考:我在教给‘90后’什么?我又该如何教?
  诚然,我也会把学科知识教给学生。然而,这只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勿需重点讲述。我做到这点,根本不值一提。任何一位教师,都会把学科知识教给学生。我这里要讲的,主要还是教育问题。有教学而无教育,这是当下教育的问题所在。
  我从教二十余年,自然有很多故事。我的故事涉及教育的诸多方面,很难用一条主线全部贯穿起来。从我的故事中,读者可窥见教育现状,以及我的思考与抗争。本文附上的三篇教育札记,包含了我的思想、希冀、幸福、困惑与痛苦。这些发生过的真实故事,可以从侧面反映我的教育,让读者看到我在为“90后”教些什么。然而,教育是个非常大的话题,这里只能挂一漏万。
  (一)“国重”的办学困境
  我的故事,还是从“国(家级)重(点学校)”说起吧。
  我在一所“国重”呆过十五年。坦诚地讲,校长还算知书达理,多少有一点文化意识。然而,他却不得不囿于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多年前,校长还有很大权力,如今很多权力被上级收回。校长没有了权力,自主办学别谈了,连引进人才的权力也受限。在我眼里,校长愈来愈成为了官僚,一切只能按上级要求办事。
  我常想,校长要像蔡元培一样该多好啊。可以讲,没有他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办学思想,也就没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我们赞扬“五四”精神,却忘了“五四”精神直接受孕于蔡元培的办学理念。可如今,中国的校长有几个是学术型或学者型的呢?有几个没有成为行政官僚呢?政府把分数视为政绩,以此向民众展示教育的辉煌业绩,也自然会以升学来考核校长。这种环境下,校长们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官僚。
  校长虽待我不薄,而我却深深感到,这样下去我不能有所作为,只能聊以混日子——校长都无能为力,我还能如何呢?况且,地方政府的财政很紧张,学校收一点补课费,也难以满足教师们的工资要求。那时候,上一节早读课仅有一元五,有的教师却要花几元钱的车费赶到学校挣到这一元五!我工作二十余年,职称是高级教师,每月全部收入仅两千多!养家糊口的压力,使我有了换学校的想法。
  说到教育投入的问题,我记得二十年前就有“百分之四的GDP教育投入”的计划,可至今仍然只有“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将达到GDP的百分四”的说法。据我所知,百分之四的GDP教育投入,在世界上只是中等水平。难道国库里没有钱吗?钱花到哪儿去了呢?我不知道。
多年来,这所学校一直是地方政府的“无烟工厂”——地方政府提供收费政策,使学校收费合法化,然后地方政府从中提成。据我所知,十年来,地方政府共从学校拿走了近千万元!如此一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每年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可以高枕无忧了。奇怪的是,每次遇到省市检查,地方政府却将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结果,学校每次被罚款时,都会损失数十万。中央国库不给钱,地方政府又巧取豪夺,办学之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二)“国重”里的教育工作
  收入少一点,工作只要愉快,我还是想得通。“国重”比较宽松,不太干涉教师的教学。这样,我便有一点空间设计自己的教学,实施自己理想中的教育。
  我一直认为,教育需要宽松。想想荒郊野邻,多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啊,那才是参天大树的生长之地。高压的环境只会将生命成长平均化,结果是只能塑造出庸才。学生是生命主体,有着自己的生命轨迹。教师不妨树立一种“教育生态”观,将学生视为需要成长的树材,为学生提供比较宽松的人文环境。
  有时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