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书法有法--孙晓云(读书笔记).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书法有法--孙晓云(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qvuv398013 2021/8/23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书法有法--孙晓云(读书笔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书法有法--孙晓云(读书笔记)
?书法有法--孙晓云
在“永字八法”中,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努”,勾为“趯”,左上横为“策”,左下撇为“掠”,右上撇为“啄”,右下捺为“磔”。
点、横、竖、勾、撇、捺、是存在的现成形状,而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则是一种动作的过程。这种动作,即用笔的动作。
我查了字典,发现形容这些动作的词,都属急速果敢之类。把这些用笔的动作规范成法则,就是有书论以来的两千年,被所有书家挂在嘴上苦说的“笔法”。
书史上对笔法的记载举目皆是。蔡邕《九势》,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欧阳询《八诀》、《三十六法》,张怀瓘《论用笔十法)》,李华《二字诀》,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从有书论记载的汉代到清代,历史行进了两千年,古人有关转笔的论述举目旨是,可谓是一脉相承:在此随手录几则: 东汉蔡邕《九势》中,一势为“结字”,二势即“转笔”。 唐卢携《临池诀)》言,“凡用笔”,皆“令转动自如”。 宋苏轼《论书)》曰:“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有用笔要“圆活易转动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总结:转、束二宇,书家妙诀也。” 清宋曹《书法约言》开卷首句便是:“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 那些左右圆滑呈扭曲状的笔画,正是左右转笔所致! 原来,“拨镫法”是一种用右手有规律地来回转动笔杆的用笔方法。五指并用、“双苞”的执笔法是针对、适合于此种用笔法的。在转笔时,此种执笔法最方便、最稳当、最能控制笔画。 古人形窨笔法的“担夫与公主争道”、“鹅划水”等,过去百思不得其解,不知所云。于今遂见“谜底”,“道”、“鹅”正是笔杆,“担夫与公主”、“鹅掌”正是笔两侧的拇指与其余四指,“争”、“划”正是两侧手指的来回捻转。这与“拨镫”如出一辙。
传诵最多的要属“屋漏痕”、“坼壁之路”、“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 “屋漏痕”与“坼壁之路”是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之言:“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乌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从字面上看,“坼壁之路”是指墙壁裂开的缝迹。“屋漏痕”是指雨水由上而下,自然顺势的痕迹。均是指受力之后,物体自然留下的轨迹。从笔法上看,意指一旦发力,笔画便顺势而就。“屋漏痕”的“发力”显然指转笔而形成的纵势,面“坼壁之路”则纵横无定。左转或右转都可以发力,就看如何“取势”了。 “钗股”是一种古老的金属工具,呈半圆状。“折钗股”是张长史笔法,大都指草书中的圆润转笔,过一圈以上,收笔呈有力的刹势,即可作“勒”或“束”。而刹势用笔的末端,往往像折断的钗股。 “锥画沙”、“印印泥”之说,鉴于颜真卿述张长史曰:“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险劲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后人一直延续说是形容“藏锋”,这只说了一面。过去的笔毫是兔毫之类的硬毫或兼毫,因有硬的笔心,故转笔运指时,尤其在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