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易盼
教学目标:
了解韦应物,整体把握诗句含义;理解主旨,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体会作者描绘的西涧晚潮时雨中美景及恬淡的意境。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猜猜他是是谁?
他是唐代人。
他是陕西西安人
他曾经在安徽滁州做官工作。
他是韦应物。
二、初步了解诗人:
1、作者: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建中二年(781)为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785左右)为苏州刺史,后世称为“韦苏州”。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他的词不多,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2、背景资料:作者在安徽滁州,春游西涧赏景时,突遇晚雨,以情写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山水诗。
三、朗读诗歌
1、朗读诗歌,仔细找出诗中的形声字!
涧、鹂、渡、潮、滁(师引导学生学记生字,掌握形声字的声旁、形旁,并板书在黑板上。)
2、重点生字朗读
怜、鹂、晚 (学生口音较重,这些生字要强调提醒注意。)
指名朗读诗歌。(正确、流利、有感情。)
理解诗意。
想一想,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景物?
幽草、黄鹂、深树、野渡、舟。
这些事物是经常在我们身边出现的,在诗人身边也出现了,但是它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思考,草、黄鹂、树都是生活中容易忽略的事物,同学们可能也忽视了它们的存在,细细的发现,其实它们正悄然点缀我们的生活。)
师出示诗中事物的图片,直观感受这些事物的美好特点。感受诗人内心寂静平和的心态。
利用句式,“从这首诗歌中,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