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动脉硬化.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动脉硬化.doc

上传人:endfrs 2016/6/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动脉硬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中医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研究治疗进展(一)古代医家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认识中医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疾病病名与临床表现的认识,早在 2000 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即有:“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的记载。汉代《神医秘传》中载“此病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而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均有“脱疽”的记载。元代《丹溪心法》指出“脱疽生于足指之间,手指生者间或有之,盖手足十指乃脏腑支干,未发之先烦躁发热,颇类消渴,日久始发此患。初生如粟黄泡一点,皮色紫暗犹如煮熟之红枣,黑气蔓延,腐烂延开,五指相传, 甚则攻于脚面犹如汤泼火燃……”,对本病有较详细地论述。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过玉书的《增订治疗汇要》、鲍相傲的《验方新编》中有“脱骨疽…骨色不退,久则溃烂,节节脱落,延至足背腿膝,腐烂黑陷,痛不可忍”的记载,临床表现多为足趾的逐渐坏死为主,严重可致死亡。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脱疽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均有详细描述。如:“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素厚味膏粱,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灼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其毒积于骨髓者,终为疽毒阴疮”。《医学入门》:指出“脱骨疽因膏粱、房室损伤脾胃,…又有外伤手足、口咬等…”。《外科医镜》:“其原因多由于踵足在冰雪上行走,致气血与寒气冰凝所致”。《冯氏锦囊》云:“郁怒而伤肝脾…气血难达,易致筋溃骨脱”。总之,古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为:阳虚寒凝,脉失温煦,血行不畅;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湿浊内生;或病程迁延,脾气虚损,津液不化,湿浊内生; 或气机阻滞,瘀血阻络而影响津液的正常代谢,出现湿邪阻滞,湿性趋下而出现下肢足肿。又肝胆气机不畅,湿浊阻滞脉络,营卫壅滞,郁久化热,致使肝胆湿热下注,或患肢破损,感受邪毒,热邪炽盛,阴液更亏,热毒蕴结而发脱疽。若热毒炽盛,则可有全身发热,口渴便干等标实证。故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热毒、痰湿、寒凝等为主。脏腑涉及脾、肝、肾等。在治疗方面,《灵枢·痈疽》篇有“……急斩之,不则死矣”的记载,提出截趾治疗脱疽的方法。《诸病源候论》提出了用四妙勇安汤进行治疗。唐代孙思邈主张“毒在内则割,毒在骨则切”的手术治疗方法。明代外科学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有“脱疽论”,对脱疽的病因病机症状预后和治疗均有详细的记载, 除内服中药外还有针灸、熏洗、外用药物等治疗方法。申斗恒在《外科启玄》中主张早期应用针灸和内服中药治疗,至晚期发黑坏死则手术截除。(二)现代医家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认识 [1]对本病分四型:脉络寒凝型;脉络血瘀型;脉络瘀热型;脉络毒热型。牛志世[2]以熄风通络汤为基本方治疗本病出现坏疽者,对正气虚损、痰瘀凝结型:用熄风通络汤(蝉蜕、地龙、牛膝、生牡蛎、当归、僵蚕)加黄芪、桂枝、附子、白芥子、巴戟天、***羊藿、川芎;肝肾不足、痰瘀阻络型:用熄风通络汤加生地黄、白芍、玄参、丹参、金银花;痰瘀久凝、热毒蕴结型:表现为湿热重者,用熄风通络汤加益母草、薏苡仁、黄柏、泽泻、虎杖、算盘子、赤小豆; 热毒重者,用熄风通络汤加金银花、玄参、穿山甲、蚤休、蒲公英、生甘草,共治疗 ASO 发生坏疽者 24例,临床治愈率和显效率为 % 。何金明[3]将本病分为四型:血瘀型:益气活血、温经通脉,内服益气通脉汤;湿热下注型: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内服茵陈赤小豆汤加减;热毒型:清热解毒、滋阴降火,内服四妙勇安汤加减;气血两虚型:益气活血、活血通络,内服顾步汤和人参养荣汤加减。总之,本病总属虚实错杂,本虚标实。故其辨证,首当明辨虚实、标本主次。初期多以邪实为主,当辨寒凝、血瘀、瘀热、热毒之不同;后期则转为虚实夹杂, 须辨阴虚有热、气血亏虚之异,其次重视局部的望诊和切诊,以助辨别寒、热、虚、实,区分气血[4]。 [5] 以中药单方为主综合治疗该病 20例, 中药汤剂以当归活血汤加减治疗,药用:丹参、鸡血藤各 30g, 当归、赤芍、川牛膝各 20g, 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各 10g, 甘草、川芎各 15g 。加减: 偏寒者酌加熟地黄 30g, 干姜 5g, 肉桂 6g, 或制附子 10g; 偏热者酌加金银花、玄参、蒲公英各 30g ;热毒炽盛者加野菊花、紫花地丁各 20g; 气虚者加黄芪 40g, 党参 20g, 茯苓 15g;阴虚者加生地黄20g, 知母、玉竹各 15g; 气滞者加陈皮 10g, 木香、川楝子各 15g; 疼痛剧烈难忍者加土鳖虫、全蝎、蜈蚣等虫类药, 每天 1剂, 水煎服。近期疗效: 临床治愈 14 例, 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