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此岸到彼岸的华丽流转
摘要 改编已经成为近年来炙手可热的重要剧作手法。从创作角度入手,对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小说与影片叙事上的不同,该片的改编技巧主要体现在,主题上“化茧为蝶”的升华,结构上“化零为整”的衍变,以及情节上“无中生有”的改造。
关键词 改编技巧 叙事 解构
2008年末,一部低成本的英国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下简称《百万富翁》)横空出世,很快便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观众及业界人士的追捧喜爱,这部作品无疑是英国导演丹尼?保尔与编剧赛门?波弗伊的一次完美合作。本文从创作角度人手对影片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解剖,通过与原小说的对比,追寻改编者的创作思路,由此总结归纳出影片的改编技巧。
一、关于原著
电影并非单纯的“对小说的图解”,“有时改编剧本比原创还要辛苦,”成功的改编应该是忠于原著而又高于原著。好莱坞历来是改编小说的高手,在他们看来,小说的经典性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其情节和叙事上的成熟性比原创剧本更经得起考验。无可否认,维卡斯?斯瓦鲁普的小说《Q&A》(又译《问与答》)为电影《百万富翁》提供了非常扎实的文本基础,有效地激发了编剧的二度创作。纵观原著,它适于改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清晰,一目了然
全书包括序曲、十二个故事加尾声,其中每个故事的形式完全一致:主人公罗摩(影片将名字改为贾马尔)的一段经历+由播放录像机带回的比赛现场,而考题刚好与这段经历相关。
(二)、文字简练,画面感强
与一般的文学性很强的小说相比,《Q&A》叙述节奏快,文学描述或心理刻画的文字较少,很多文字和对话可以直接沿用到剧本中。
(三)、情节曲折,社会视野广阔
触及到了印度社会很多现实领域,出场人物和事件众多,可以看成是一本印度现当代史教科书。当然某些现象不仅仅根植于印度社会,收养流浪儿童那一段落就让中国观众觉得深有感触。
(四)、强烈的戏剧性与传奇性
小说中有大量的巧合和意外,而它们又有其必然性。最大的巧合在于每一道考题的答案恰好与贾马尔的某段经历有关,用斯瓦鲁普的话说:“知识竞赛与其说是对知识的测试不如说是对记忆的测试”。
有的巧合和意外体现在人物关系上。如主人公在闯最后一关时,选择拨打求助电话的方式,他求助的那个人正是几年前自己救助过的中学英语教师,而这个教师又正好对这个关于莎士比亚戏剧的考题略知一二。
有一个贯穿全小说的意外,就是律师丝蜜塔。她一开始将罗摩救出警察局,声称可以帮助他打官司,但要他如实讲述自己为什么能赢得大奖。罗摩提到了童年时为保护邻居家姐姐,将虐待她的父亲推下楼梯这段往事,等到小说即将收尾时,律师终于告诉他自己的真实身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被暗中保护的姐姐。
如此的安排寓意着一种宿命的观点,人做了坏事必将受惩罚,行善则总有一天会得到奖励。
二、关于改编
克莱?派克认为改编可以“把原著完全看作一种原始素材,看作一种诱因”。[3碡:是一种“自由式”或“开放式”改编,它不拘泥于原作,只在主题、整体框架和风格等大方面上与原作保持一致,在微观部分进行重新梳理和改造。《百万富翁》的改编就属这种改编类型。它包括了主题上“化茧为蝶”的升华,结构上“化零为整”的衍变,情节上“无中生有”的改造。
影片的改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化茧为蝶
1、对社会阴暗面的适当筛选
此片上映后,在印度国内引起众多非议,很多观众愤怒地认为该片过于消极地披露了印度社会丑陋的一面,将自己国家的伤口暴露给全世界人看。剧中一些带有纪实成分的段落确实揭露了印度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但如果拿原小说和影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影片已经大刀阔斧砍掉了很多阴暗的情节。比如穷人家庭把女孩子送去当妓女,演艺圈里同性恋、演员的迷乱生活,间谍,职业杀手,家庭暴力,吸毒,不称职的神父,猥亵儿童等等,这些情节既重复类似,又给整个小说笼罩上一层残酷悲观的色彩。
编剧对这些情节作了筛选,保留了必要的故事情节(如人贩子收留小孩,弄瞎他们眼睛的情节),又在原作的基础上原创了不少新鲜情节,如贾马尔跳进粪坑索取签名这样荒诞的剧情。影片对剧中人物所在的社会背景进行了适当的铺陈,目的在于让观众信服和同情主人公的命运,毕竟每一个个体身上都会打上他所在那个社会的烙印。
本文作者认为编剧借影片传达的不是批判更不是揭秘,而是苦难阴霾下的那一线希望。
2、现实与童话的交织
剧中三次提及的“三个火枪手”在雨果笔下是浪漫和冒险的化身,用此名称来隐喻片中三位主角的关系,显然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