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浅谈品德教育.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品德教育.doc

上传人:drp539604 2021/8/29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品德教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德育纲要》中指出:“思想品德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情感是其道德信念、道德力量、道德准则的有血有肉的心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情感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规范学生的情感行为,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把情感教育贯穿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 挖掘教材,激发热情
翻看品德与社会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处处包含着真善美,充盈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从文字上来说,品德教材的语言简洁明白而又不失形象生动,更不乏优美与感染力。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还配有大量的插图,既生动地丰富了内涵,又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牵动着他们的情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加强教材内容的融合,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随时增补教材内容,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进一步发展个体情感,这是我们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做的第一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热情。
首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少以说教者的身份出现,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教师,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乐于听教师上的品德与社会课。
其次,要提高教学的热情。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认识,把品德与社会课看成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课”,从而不认真备课,上课照本宣科,甚至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课时挪用为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当然不会有学习的热情,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次,重视每堂课的开端。“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师若能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激情导入的方法好多,可以是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可以通过播放录音,录象片断等,使显示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可以以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在第一时间引发学生情感的萌动,使他们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运用语言,培养情感
教师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运用形象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能够充分表达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和教师自己的情感,从而最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语言可以有不同的情感色彩,不同情感色彩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例如:鲜明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朴实诚恳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形成真诚的情感;逻辑严密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情感;风趣幽默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情感教育的需要,声情并茂地讲解蕴含着丰富情感的教学内容,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用语言创造特定的形象。
如,在教《我的家乡》这一课时,在“谁不说俺家乡好”的音乐声中,我声情并茂地描述家乡的优美景色、丰富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