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在主动建构中感悟模型思想.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在主动建构中感悟模型思想.docx

上传人:阿哈哈哈吧哈哈哈 2021/8/30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在主动建构中感悟模型思想.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在主动建构中感悟模型思想
【关键词】模型思想;主动建构;感悟;乘法分配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55-03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187),一级教师,无锡市数学教学能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小学部(江苏无锡,214177),一级教师,无锡市数学教学能手。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中的三大运算律之一,它有效沟通了乘法与加法、减法之间的联系,思维含量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模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包含单一的运算相比,乘法分配律中含有两种运算,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与特殊结构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认知障碍。那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如何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窠臼呢?笔者撷取苏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一课的几个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从“解决问题”到“发现现象”
出示情境图: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领24根跳绳。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生: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再算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列式(6+4)×24=240(根)。

生: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再算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列式6×24+4×24=240(根)。
师:同学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实际问题,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都是240,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哪个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号。
师: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等式:(6+4)×24=6×24+4×24,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各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联系?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们还可以结合乘法的意义从运算的角度来思考。等号左边先算什么?表示几个24?
生:先算6加4等于10,10×24表示10个24。
师:等号右边呢?
生:6×24表示6个24,4×24表示4个24,加起来一共是10个24。
师:我们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是在求几个24是多少?
生:都是在求10个24是多少。
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在交流不同算式的实际意义和比较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乘法分配律”研究的第一个实例的等式。然后,教师及时去情境化,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不同特点,并结合乘法的意义从运算的角度来说明等号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等式表示的数学内容。学生在分析等式“现实意义”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在分析等式“数学意义”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结构和内涵。

二、从“个例分析”到“举例丰富”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一个等式,发现了等式中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那么,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算式是不是一定能组成等式呢?请同学们在心里先想两个具有这样特点的算式。
生:我想的两个算式是(9+3)×5和9×5+3×5。
师:这两个算式能组成等式吗?
生:可以组成等式,两边的结果都等于60。
生:左边的算式先算9+3等于12,12×5表示12个5;右边的算式是算9个5加上3个5,也表示12个5,可以组成等式。
师:看来,无论是从计算结果上来比较,还是从乘法的意义上来思考,都可以确定(9+3)×5和9×5+3×5可以组成等式。
师:你也能像这样写出两个算式,并判断它们能否组成等式吗?
学生自主写算式,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相机板书例子。
师:有没有谁写的算式不能组成等式的?
生:没有。
师:像这样的一组算式还能写吗?写得完吗?
生:还能写,写不完,有无数个。
研究乘法分配律需要丰富的素材,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明确:从第一个实例中看到的数学现象并不能很快上升为一种普遍规律,还需要举出更多的例子在类似的情况中进行求证。教学中,教师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按照“写出算式算出得数比较结果形成等式”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正确地举例,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结合乘法的意义,从运算的角度对每组算式能否组成等式进行验证。在举例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举例的数量,还注重引导学生从反例的角度进行逆向思考。从单个例子的等式关系,类推到更多例子的若干同类现象的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