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边远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边远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doc

上传人:w3332654 2016/6/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边远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独山、平塘、三都、荔波学员)调研课题: 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思考国发 2 号文件提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工业强省的大气候下, 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在市场千变万化的情况下,如何立足实际,搞好边远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为此,本文结合独山县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贫困地区如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作一些肤浅的探索与思考。一、当前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农民有发展的愿望,缺乏调整的胆量,参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不强。一是部分农民“怕”字当头, 观念落后, 观望心态强烈, 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政府实施一个项目,优厚的激励措施不会打动他们,只有等到几个月或一两年个别农户尝到甜头了, 他们才会蜂涌随其后,错过了项目实施的最佳时期。二是农业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的影响大,一旦失败,将失掉本来就低的唯一的生存收入,全家一年的生计就会难以为继, 2 亏损包袱只能由农民一背到底,农户利益难以得到保障。三是以往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决策机构对项目没有进行科学论证,没有更多的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更没有对市场进行分析、细化、研究,而是轻信于企业主的鼓吹,按照企业主要求以“死任务”或“政治任务”的方式把种养殖任务分下去, 结果一些地方实施了,一些地方实施不下,企业主根据实施情况或是打折扣建厂,或是跑路走人。更有甚者,企业主赚足了农民先前的种子、农资等投入后立马跑路走人。这样,造成巨大损失的永远只是农民,在这种“前车之鉴”的作用下,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四是近年来农村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劳动力素质低下,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对实施农业产业化也力不从心。(二) 制定规划缺乏长远性,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产业化。中央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有 20 年时间, 从近几年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来看, 党委政府逐步重视,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基长形成了蔬菜种植的初步产业、麻万形成了以提子为主的水果种销初步产业,但与先进的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依然上不了规模,成不了产业,咎其原因,在于所制定的规划缺乏长远性,农业生产的组织程度不高。形成这一现状的根源在于:一是党政领导更换频繁,以甲里镇为例,党委、政 3 府自 2002 年以来, 经历了 3 次换届, 10 年间换了 5 位书记、5位镇长。 10 年间,培育的所谓支柱产业一时期是肉鹅,一时期是肉牛、一时期是烤烟,现在正在培育板蓝根和青脚麻鸡项目。二是乡镇、地区之间互补、共同培育产业的意识不强,以茶叶产业为例, 仅在独山县境内, 就打出了“高寨”、“沟山”等品牌的茶叶, 他们在县内是有一定的名气,但一但拿到大市场中,就缺乏了竞争力。三是农民在生产与经营中多数也是“各自为政”, 仅甲里镇内在同一时期,有摸索种植雪莲果、西红柿、荞麦等作物的,也有发展种桑养蚕的。(三)产业难上规模,产业没有难形成,产业化进程缓慢。在主导产业培植上,重点发展的仍是烟、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