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提炼单元主题 实施拓展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但由于农村小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离我们的目标还是很遥远。为此,在带领学生进行拓展性主题阅读教学时,我们必须在阅读内容的取舍上下功夫,要对阅读内容进行精心选择。
一、尊重学生主体,精心选择主题
新课程实施后,很多教师也都知道大量阅读的益处,也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也有想给学生们指点课外阅读的。但是对于如何指导,由于受自身能力的限制,显得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也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学生更多的是课外漫无目的地乱读,由于没有目的,就没有多大的效果。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倾向于看那些不需要动脑的漫画书。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因此,选择读书的内容也是不一致的。为此,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读书内容的确定。每一册书发下之后,用两节课左右的时间请学生把整本书的内容浏览一番,特别是对每个单元的阅读主题进行梳理,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本册教材所定的主题性阅读进行选择。
二、提炼单元主题,进行课外延伸
所谓拓展性主题阅读,是指教师在课内根据每个单元的专题,和学生一起提炼出“主题词”,也即围绕每个单元进行主题教学,在进行单元主题教学的同时,列出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可供学生阅读的文章或书籍,让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把课内教师指导的阅读方法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即课内向课外延伸。
如在教学《穷人》一文时,对于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进行细致地揣摩,让学生在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中去感受桑娜的内心活动,从而进一步感受桑娜那种在自家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仍然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的善良品质。上课时,我围绕读一读,圈一圈,品一品,写一写四步骤进行指导,把桑娜那种内心的矛盾的词语通过读、圈、品和进一步地写感悟,体会桑娜宁可自己挨打、挨骂也要抚养邻居西蒙的孩子的决心。在课内指导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课外文章或书籍,如《绿山墙的安妮》、《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让他们把课内学过的方法用到课外相关阅读上,比如《绿山墙的安妮》一文中,安妮那种思想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就特别细腻,一下就把学生给吸引住了。
三、坚持举“三”反“一”,形成提炼技能
关于语文教学要举一的阐述是很多的。有专家认为,“举一反三”与“举一”体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思想,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策略。“举一反三”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低级的训练方式,“举一”人类所特有的天赋,是一种主动的、复杂的、高级的发现式的学习方式。诸多的论述有很多,是是非非暂不做诊断。笔者只是想说,一个单元有三四篇或者更多的课文,这其实是“举三”,这一点不难理解,关键是“反一”。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三篇课文:《秦兵马俑》、《埃及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阅读此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