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篇一: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宋明理学》,可谓是整个高中历史教材中最难啃的骨头,
对老师能力的考量是多方面的。很多老师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看
完教材和教参后搞不懂讲什么,自己都不懂,怎敢给学生讲!那么
这一课我们怎么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上课过程中我认为
要注意的问题,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宋明理学》在专题中的地位。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儒学的发
展历程,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要清楚理学在专题中的
地位,首先要清楚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命运。春秋时期,孔子创
立儒家学说。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经孟子和荀子得到完善和发展。
秦朝时,由于“焚书坑儒”,儒学进入低潮。西汉武帝时,董仲舒
改造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东汉末年到唐
末五代,由于各种思潮的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
学统治地位被削弱。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复兴。明清之际,儒学受
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批判。
其次要弄清儒学在几个重要时期的思想特点。春秋时期,孔子提
出“仁”、“礼”、“德治”。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荀子除了唯物思想而外强调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把握“礼”。
西汉时期,董仲舒儒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政
治的’大一统”必须要思想的“大一统”,从而顺利推行“罢黜百
篇二: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宋明理学因倡言守道循礼又称“道学”,不仅主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还广泛涉及各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家融合,唐代实行三教并存政策,儒、释、道得以独立发展并相互争论与融合。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走向极端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经历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弘扬了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于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和道德,讲求以情统理、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比如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利轻义、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等错误观念,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首先是以“程朱理学”给人们诸多灾难痛苦,“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孟子字义疏注》]“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然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戴震:《与某书》]。“俗学陋行,动言名教,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国宪而不敢议,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