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福楼拜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以《包法利夫人》为例.docx

格式:docx   大小:7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福楼拜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以《包法利夫人》为例.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1/9/4 文件大小: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福楼拜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以《包法利夫人》为例.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福楼拜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提要】法国当代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将福楼拜的小说创作艺术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在法国文学史上,福楼拜被视为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和末期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桥梁”,本文着重探讨福楼拜成名作《包法利夫人》中折射出的有关作家本人倡导的“客观而无动于衷”创作理论、中立、克制、隐匿作者的叙事角度、语言精致气韵典雅的美学态度,以及福楼拜在19世纪文学史的文学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 客观真实 叙事角度 现实主义
一、福楼拜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一)“作者退出小说”——“诚实记录”的旁观者
福楼拜是一位对小说创作艺术具有高度自觉认识的作家,他不仅进行大胆的创作实验,而且还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小说创作理论,他认为文学就应该像科学一样客观,作家不带偏见,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故而提出了“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他完美的延续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原则,强调“丧失了真实性,也就丧失了艺术性”1。他不赞成作家在作品中直接阐释和评论,反对将自己的情感喜恶暴露在读者面前,干预读者的判断。为了营造冷静客观的叙述格调,他采用了中立的方式陈述内容。他曾提出“作者退出小说”,这一主张被后世文学理论研究者多次引用,尽管这个主张在今天看来,非常易于接受,但是对于19世纪的文学界来说确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当时的作家大采用的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权威叙述者全知全能的模式,以上帝视角直接对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评判,但福楼拜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充当旁观者,诚实的记录他所看所见,不轻易发声。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寥寥数笔写出了艾玛的性格中的矛盾点,艾玛听音乐看文学书为的是享受歌词和文字中出现你侬我侬的温柔桥段,出入教堂为的是能一睹教堂外花朵的芬芳,无论喜爱音乐和文学也好,热衷于礼拜也罢,这些不过是华丽的假象,真实的艾玛是打着文艺的旗号,给不安分的内心聊以慰藉。在对艾玛的形象描绘中,福楼拜没有出现任何直接的道德评价,但我们已经感受到这样的艾玛不甘于现状,压抑的叛逆天性将会后患无穷。
“我就是包法利”——“隐身参与”的叙述者
福楼拜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我就是包法利”,他以融入作品人物身份的方式巧妙地表现了主观性,看似和“作者退出小说”理论相互矛盾,但实际上,互为补充。现实主义关注现实,关注人生,要求按生活的本来面目表现生活,但不是要作家直接表现自己的主观倾向性和理想,而是要求这种主观性和理想的表现深隐于客观对象的描绘中。文学批评学家韦勒克也说:“现实主义理论主要的技巧要求就是非个人化:作者应完全从他的作品中消失,隐藏起他的任何倾向。”2身为作者的福楼拜化身成包法利夫人,目睹角色的悲剧性之后,他动容地说:“毫无疑问,此时此刻,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国的二十个村庄里——同在受苦,在哭泣。”3这代表,福楼拜已将自己的生命倾注于形象,包法利夫人有着普遍的概括性和典型性,她是福楼拜向外观察和向内体察的产物,体现出一股厚重的控诉力量和人文关怀。
二、《包法利夫人》的艺术特征
(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小说的副标题为“外省风俗”,艾玛居住在容镇这样偏僻的小村庄里,在法国有二十个类似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