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古典哲学视域下的回文诗.docx

格式:docx   大小:153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典哲学视域下的回文诗.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1/9/8 文件大小:1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典哲学视域下的回文诗.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典哲学视域下的回文诗
 
   
 
 
 
 
 
 
 
     
 
 
 
 
 
  回文诗是我国诗歌园地绽放的一株奇花,在杂体诗中独占一席之位。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曾提到:“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回文诗按一定的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亦存在诸多的形式以及读法。历史上亦有较多文人墨客进行创作,清代学者朱存孝认为苏伯玉妻的《盘中诗》是回文诗源头。{1}全诗呈圆形写于盘中,从中央到四周可循环读之,诗作表达了妻子的思夫盼归之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2}足以见得回文诗在魏晋时期已达到繁荣。之后回文诗一直都有出现,如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大家都有回文诗***,这充分体现了回文诗语言的博大精深以及盎然的情趣和美感。
  古典哲学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哲学先贤们在语言中所暗含的思想几乎是无边无际的,这也是诗歌等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含蓄。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诗人的一首好诗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先秦时就以儒、道两家为主要学派,但在“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它以管仲的思想为基础,吸收了各家的思想,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系统著作;到了秦汉时期,思想的大一统则促使道、法、阴阳、儒家的合流,如在荀子和《易传》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法家和阴阳观念的吸收。《管子》和《易传》可以说是不同时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哲学影响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其对文学的审美意识,而诗歌又是对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不容忽视的存在。可见,回文诗与中国古典哲学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下面就以《管子》和《易传》为例,将古典哲学与回文诗联系在一起,研究回文诗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
  一、回文诗中的“常”与“变”
  中国的哲学,认为变是宇宙的根本。“变”的观点在哲学中比“常”的观点先出现,而世间的万物无不处在变化发展之中。荀子云:“天有常到,地有常数。”宇宙就是一个变化的大整体,一切事物都在变迁之中,既有常态性,也有变动性。“常”亦为恒,表示稳定性、不容易变化;“变”则表示变动性,毫无稳定性可言。
  《管子》的思想以天、地、人三常与天地变化为准则,变化中也有不易变化的规律。如《系辞》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变化不轻易改变的准则,即所谓的常。如《形势篇》:“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常即为变化中有不变的意思,而变本身也是一种常。古人就是通过意象为经验来观察世间万物的变化,从中总结出常规。天有常象,如日月、星辰、四时,它们对于我们而言,都是客观存在,不会轻易改变的。《系辞》:“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世界万物动静的运行也是有常规的,有一个固定的法则都不能改变;自然的法则是规律的,其中有非常有序不乱的法则贯穿着不规律,这就是动静有常的道理。变化中有常态,但“常”也不是完全不变,王夫之称:“常中有变,变中有常。”
  一首回文诗可以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诗,由此可以看出它有着多变的形式,但多变的形式与原诗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联系。不同中蕴含着相同,多变中总结常见通用的规律,旧转化成新。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和湘东王后园回文诗》:
  原诗:枝云间石峰, 倒读:散叶飞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