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声现象
知识结构网络
产生: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形式:以波的形式传播,也叫声波
传播 影响因素:介质种类和温度
声速
声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现人耳构造
象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
()
音调: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
声音的特性
响度:声音的大小。取决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音色:声音的特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人听不到的声音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种类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人能听到的声音 范围:20Hz-20000Hz
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
传递能量 类型 概念
声音的利用噪声
等级单位:dB
传递信息 声源处
控制噪声的途径 传播过程中
人耳处
声音的产生:(1)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人说话时靠声带振动发声的;清脆的蟋蟀叫声和蜜蜂的嗡嗡声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乐器中管乐器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均可作传声的介质。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真空不能传声。
(4)单位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5)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慢些,气体中最慢;在同一介质中,声速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6)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计算题)
(7)声源→介质→人耳处。
3、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到学生的耳朵,引起耳内鼓膜的振动,,再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
4、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音色。
(1)声音的高低——音调。①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②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③可用波形来比较频率,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多,频率高,音调高。
(2)声音的强弱(即大小)——响度。①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②用波形来比较振幅,振幅小,响度小。
(3)声音的品质——音色。①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②在许多人同时讲话时,即使未看到人,我们也可以分辨出熟人的声音,不同的乐器,即使它们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都相同,凭听觉我们也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原来,这些都与声音的音色有关。③各种发声体,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出响度与音调都相同的声音,由于音色不同,人对声音的感觉也不一样,它们声波的波形是不同的。(控制变量法做实验)
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弦的长短、张紧程度和粗细有关。①当弦的粗细、张紧程度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低;②当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拉得越紧音调越高;③当弦的张紧程度、长短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
人们对于声的利用有两大类:一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