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史记》接受史研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4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史记》接受史研究.docx

上传人:779277932 2021/9/9 文件大小: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史记》接受史研究.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史记》接受史研究
本文关键词:
史记,史研究,接受
本文简介:1、绪论        文献价值是指文献对人的有用性。文献的产生就是为了用的--或是为记录知识,或是为抒发情感,抑或是为着表达思想。然而,文献价值只有在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没有被接受和利用的文献只具有潜在价值。贺巷超认为:“文献著作者所赋予文献的使用价值,相对
本文内容:
1、绪论

文献价值是指文献对人的有用性。文献的产生就是为了用的--或是为记录知识,或是为抒发情感,抑或是为着表达思想。然而,文献价值只有在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没有被接受和利用的文献只具有潜在价值。贺巷超认为:“文献著作者所赋予文献的使用价值,相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在它还没有被广泛地体验、感知、判断、利用时,它无法发挥它的使用价值,无法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只是一种潜在的未实现的价值,只有当它被广泛地传播出去,作为社会成员的客体对象而被广泛接受的时候,它潜在的价值才成为一种现实的价值。”[1]另外,人们对文献价值的理解和判断会受到动机、兴趣、教育、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同一文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受到不同的“待遇”,这就是文献价值的历史变迁,卿家康称之为文献价值的“动态整合性”(作为历史形态的流动整合)[2].

上述观点与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联邦德国的“接受美学”理论不谋而合。该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读者的传递、接受、理解的过程中,作品的历史意义得以确定、审美价值得以证实[3].可知一部作品的接受史也就是其价值实现的过程。

本文以《史记》被接受的历史过程为例,分析文献价值如何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2、《史记》接受史研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汉武帝年间(公元前122年)的历史,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当时人们思想活动等方方面面,其资料来源广泛,有***典籍、档案资料、官方记录,又有民间流传的内容。《史记》在今天看来拥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其独创的体例、写作方式以及书中不拘一格的思想都给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厚的影响,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史记》崇高地位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史记》接受史

汉代是封建大一统的王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儒学经学。而司马迁写《史记》重视还原历史真实,对于统治阶级的黑暗和***毫不避讳,即便是当朝皇帝的恶言陋行也都诚诚实实记录在案。不仅如此,司马迁对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对“小人物”和“失败者”具有包容和悲悯的情怀。比如他在《伯夷列传》中为那些在历史中虽有出色表F却因无人宣扬提携而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鸣不平;他列陈胜入世家,视其与王侯平等,并高度评价秦末农民大起义;他称赞项羽的骁勇,肯定刺客的侠义……落入统治阶级眼中自然是大逆不道,也与当时崇尚“圣人之道”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
《史记》在成书时便不为汉武帝认可。成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王凤认为:“《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橘之谋……”[4].东汉初,汉明帝认定司马迁“微文讥刺,贬损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