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归评史记》对《史记》的接受.doc

格式:doc   大小:93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归评史记》对《史记》的接受.doc

上传人:apanghuang1 2017/6/21 文件大小:9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归评史记》对《史记》的接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归评史记》对《史记》的接受
【内容提要】
自《史记》问世的两千多年以来,对《史记》本身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但从接受史角度进行的研究至今寥寥。《史记》究竟是如何经由文字进入后人的内心世界,对于这样的问题,至今缺少回应。本文以明代归有光为例,探究其对于《史记》的传播与接受。作者认为,归有光在明代尊崇《史记》的潮流中,是最为自觉地学****史记》、模拟《史记》笔法,且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位学者。《归评史记》正是其《史记》接受的重要形式和结果,在《史记》的传播及接受史上意义重大。
【关键词】归有光/归评史记/史记/接受研究
归有光爱好《史记》,史有定评。《明史·归有光传》称:“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触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注:《明史·文苑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83页,第7381页,第7383页。)归有光自己的文字中也多处提到他自幼读《史记》、学《史记》、酷爱《史记》;他的文字中,模仿《史记》的文法、句法之处很多,信手拈来的《史记》中的事迹和文字比比皆是,《史记》的影响随处可见。但归有光对《史记》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形式模拟上,他还找到了可与司马迁对话的精神上的契合点,这种契合就使他不再仅仅是浮华满纸、内容空虚的作者,而成为散文技巧高超、情感动人的一代大家。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在《明文案序上》中,称归有光为“明文第一”,至今,归有光情辞动人的散文仍然广泛得到人们的喜爱。在明代后期以至整个清代,归有光之受到文人学者的普遍推重和尊崇,不只由于他作为代表性的古文作家被清代文坛著名的桐城派所祖述,更主要的在于他对于《史记》的阅读方式以及这种阅读的一个结果——《归评史记》(亦称《归震川评点本史记》)的实用价值得到了当时备受科举制义梦魇折磨的士人们的认可。其后,由于科举考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八股文走向湮灭,《归评史记》的实用价值被淡化;又由于一些对近代学术深具影响的清代儒学大家对于整个明代学术所持的轻视态度,致使《归评史记》遭到近乎被人遗忘的命运。
一、《归评史记》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明代中后期,前后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文学复古主义浪潮汹涌于文坛。复古思潮的主将前后七子以先秦、西汉的文章与台阁体和时文(即八股文)的空疏相对抗。而在先秦、西汉的古文中,司马迁的《史记》受到格外的推重。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以及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其持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注:《明史·文苑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83页,第7381页,第7383页。),“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注:《明史·文苑传序》,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07页。),认为“文以范古为美”(注:陈子龙:《佩月堂诗稿序》,上海文献丛书编委会编《陈子龙文集》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81页。),“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谐音度。如方圆之于规矩,古人用之,非自作之,实天生之也。今人法式古人,非法式古人也,实物之自则也”(注:李梦阳:《空同集·答周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69页。)。他们把《史记》等秦汉之文作为文章的“法式”,从篇章、结构、修辞、音调“尺尺寸寸”刻意模拟。这个“法式”说虽然可笑,但在当时却大行其道,在读书人中影响深广。《四库总目提要》评述当时的状况说:“自李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史记》的地位也在这一朝代终于超过了《汉书》。明徐中行在为凌稚隆辑校的《史记评林》所作的序中总结了这种情况:“《史记》体裁既立,固因之而成书,不过稍变一二,诚易为力者耳。其时诸儒钻仰训诂,承为集解,至二十四家,而《史记》解释者少。历代之宗《汉书》,至宋尤为盛,其宗《史记》者,乃始盛于今日之百家,然二氏皆良史才,而其得失靡定者,盖各因时所尚而资之近者为言耳。”(注:凌稚隆辑校《史记评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这道出了《史记》在明代被普遍接受并得到尊崇的原因是由于时代的需要和当时读者的认同。
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也引发了《史记》接受的畅行。明代,《史记》在科举制义中开始占有重要分量,据《明史·选举志一》记载:“国初举业有用六经语者,其后引《左传》、《国语》矣,又引《史记》、《汉书》矣。《史记》穷而用六子,六子穷而用百家,甚至佛经、《道藏》摘而用之……”(注:《明史·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89页。)为了摘引和“法式”《史记》,《史记》的读者需求激增,导致《史记》被频繁刊刻,在现存的六十余种《史记》刻本中,明代刻本约占其中的二分之一(注:安平秋:《史记版本述要》,载《古籍整理与研究》1987年第1期,第19页,上海古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