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84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小雄 2021/9/14 文件大小:8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绩溪县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项目概要

荆州乡位于绩溪县东北部,是绩溪县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 高山蔬菜基地,毗邻经济发达地区,地理经济条件极为优越, 资源丰富,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基础。由于受投资 限制,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廉不够完善,部分水 利工程老化、失修,加上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砂化 现象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生 产水平相对低下。
通过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防洪标准,洪涝 发生率将大为降低,工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促进人水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
、规模、内容、工期 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区南接伏岭镇、北邻家朋乡、东临浙江 省临安市。治理河段长
10公里,投资规模806万元。主要建设 内容为:(1)方家湾段护岸修复;(2)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
(3)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4)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
(5)高塘段护岸整治;(6)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7)河 道疏浚工程。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于2008年6月开始实 施,于2010年6月完成,工期为2年。
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根据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区规划的建设内容,项目估算总投 资806万元,其中方家湾段护岸修复为24万元,果子山生态水 面工程为172万元,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为278万元,下胡 家段水毁护岸修复为28万元,高塘段护岸整治为49万元,小 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为187万元,河道疏浚工程为68万元。本 项目资金筹措计划采取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配套,乡村 自筹三结合的方式筹措,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31万元,地方 配套资金245万元,乡村自筹资金230万元。
4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廉,能提高河流的防洪标准,减少由于洪灾 造成的经济损失;可极大改善全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 境;通过改善灌排条件,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田灌溉率, 提高抗旱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荆州人居生态环境,有效 提高荆州群众生活质量,为荆州旅游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通过本项目实飾,将有效的促进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 进程,提高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整个项目建设有良好的 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为科学规范有效实飾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根据项目要 求,荆州乡成立了荆州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领导组,并制定 相应的管理制度,负责项目的编制、协调、统筹、组织实飾。 项目实飾单位成立了项目建设专家组,聘请县水务局专家作 为项目技术顾问,在县水务局的指导下组织实廉。项目建成 后,成立工程管理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建立工程档案,对
工程加以管理和维护,使项目工程能持续发挥应有的效益。
2、项目区概况
、行政、社会经济
荆州乡地处绩溪县之东北部,距县城75公里。东与浙江省临 安市交界,南与伏岭镇接壤,北与家朋乡相邻。位于北纬 30° 1(/ ,东经118。5片,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5公里, 总面积52. 34平方公里。
全乡辖4个村委会,48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1964户,总 人口 7371人。农村劳动力3497个,耕地面积3403亩,其中水 田2729亩,旱地674亩。
2007年年产粮食149万公斤,单产320公斤,人均产地202. 14 公斤,人均年收入二00七年为4580元。
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独特的旅游风景点区,如小九华佛教圣 地、关王刀和蓬莱仙岛,笔架山风景区、清凉峰森林公园、 石门潭风景区等。景区如诗如画、风光秀丽,使人留恋忘返,
具有发展生态旅游,提高荆州乃至绩溪知名度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当地政府利用多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中国名人小九华旅游景区已初具规模,并在皖浙两地形成了 一定影响,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为 当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创造了平台。
2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地质
本乡四面崇山峻岭,天目山余脉中间平坦,虽典型的盆地形 状。地势较高,平均海拔700米,地形由西南至东北走向,一 条源于竹岭头的荆州河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流入浙江, 属钱塘江流域,西北与西南山梁即为长江流域与钱塘江流域 分水岭。最高海拔(太子尖)1464米,河道高程上游为845米, 下游出口处高程为596米,% (100:)。
本乡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石灰岩、干板岩与泥质混合,主要 为黄壤和褐色土壤,颗粒粗细适中,空隙度较好,肥力也较 强,大部分耕地分布在沿河两岸。水、肥、气、势条件较好。 且地势平坦,土壤侵蚀现象较少,但岗、境田和冲洼田则较
差,有些因受侵蚀表现为粗骨性麻石土,有些则形成潜育型 水稻土,如陷泥田和渍害田,加之全乡地势较高,农作物生 长期,成熟期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