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比大小》教学反思
桐屿小学 陈恩玲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P17。
教材分析: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大小的基础上教学的。新教材设计了三只猴子分水果,其中梨4个,桃子3个,香蕉2只为主题内容。在第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我就利用了这个教材,但是所收到的效果不太好,感觉这样的主题有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不是学生亲身能经历的。而新课程标准也提倡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这一理念,我在第二个班级教学时就作了一些改进,我先从学生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资源入手,引导他们去找、去数、去比,从而引出“〉”、“〈”和“=”的认识和新知识的学习,改变后的情境可能会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识目标:能认识符号“〉”、“〈”和“=”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通过找、数、比,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了哪几个数字呀?你们能不能在同桌的身上找找并说说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5来表示的?
2、桌互找互说。
3、反馈。(2只眼睛,2只耳朵,2只手,2只脚,1个鼻子,5个手指,4个纽扣等等。)
二、新授
1、找了以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每个人的眼睛和耳朵是一样多的;
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双手和一双脚;
手指头也一样多;
……
师:眼睛和耳朵同样多,我们就说2只耳朵和2只眼睛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根一样长的线。生跟读并书空。
2、刚才大家找出了同样多的东西,那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不一样的吗?
生:耳朵2只比1个鼻子多;
手指比眼睛多;
我衣服上的纽扣比他衣服上的纽扣多;
……
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让学生跟读。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能用一个动作表示它的形状吗?(有的学生用食指和拇指张开朝向左边表示,有的用两只手的手腕,有的弯曲身体来表示,屁股朝向右边。等等)
谁能用这个符号想出数字说算式吗?
教学“〈”,方法同上。
4、学生观察三个算式,有什么发现?(符号和前后数字的关系)
教师在学生汇报以后引出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相同数间用等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三、拓展应用。
1、小朋友们学了新本领被小白兔知道了,它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吧?
完成教材17页的思考题。
成教材18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戏:
⑴、师拿出数字卡片2和5,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呢?请学生快速在自己的学具盒里找出正确的符号。
⑵、师给出指定的符号,请班级中的两对双胞胎出来,学生指出应该怎么站?
⑶、在教室里找出还可以比哪些东西的数量?并说出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你觉得自己的收获和不懂的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教学反思:
回忆整节课,我觉得学生学得比较积极,在课堂中我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