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文档名称:

关于山东青州王村的调查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212KB   页数: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山东青州王村的调查报告.docx

上传人:cai.li.bin 2021/9/20 文件大小:2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山东青州王村的调查报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强人治村
——山东青州王村调查报告
● 张世勇
一、远近闻名的大姜生产专业村
王村所在的东夏镇,号称大姜生产第一大镇。东夏镇南靠胶济铁路,北依济青高速公路,西临东红高速公路,309国道、羊临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王村家家种植大姜,是青州市久负盛名的以大姜生产专业村。王村现有一八6户,人口750人,耕地面积883亩,其中大姜种植面积795亩,人均种植大姜亩,全村仅种植大姜一项,人均收入2万余元,大姜价格在3~5元的年份,大面积种植的家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不在少数。村民普遍反映,种植大姜彻底的改变了他们的经济条件。种植大姜是王村人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王村很少有人远出打工,初、高中毕业没有继续学业的年青人大多在附近的五金加工厂打工,最远也是到临近的青州市或者潍坊市,村子里没有去过省会济南的大有人在。这也是山东半岛整个农村的普遍情况。王村有
20几家洗姜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姜市场,洗姜厂为村里的妇女提供了打工的场所。村干部给我们讲,在他们这里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王村农民的农副业的发展走过一条曲折的路。80年代末期村里就有人种植银耳,之后是养***,1992年之后村里几乎家家养鸡,后来由于市场和技术的原因,***养殖逐渐退潮。养鸡风潮之后,又有村民带动种植菜葫芦,初加工后成为葫芦丝出口日本,也是由于市场原因,又走向了萧条。在此之后,村里有人开始种植大姜,刚开始不成规模,个别家庭种上几分地,在附近的市场上零售。之前的这些农副业都是农民通过亲戚朋友,传帮学****而发展起来的,完全在无组织的状态自发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简单的技术可以靠亲朋间的传帮带得来,规模较小时市场也不成为问题,缺乏市场远见的农户一窝蜂跟上之后,必然又遇到“多收了三五斗”的市场困境,更具灾难性的是一旦发生严重的疫情和病虫害,在基层政府无作为的情况下农户只能干瞪眼而血本无归。
王村的大姜种植没有走以前的老路。王村农民开始种大姜的时候,县乡政府正开始着力推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政府的主导下,新的栽培技术,新品种引进,邀请农业专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在上级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压力之下,村委会对于发展大姜种植做了充分的考察。无论是气候还是土质,当地都比较适合大姜种植,最为重要的是大姜和蔬菜水果相比有储藏优势,用地窖储存可以保证到1年多不变质,当遇到价格低迷时,有缓冲的余地。认定了大姜种植之后,村委会多次资助组织农户去安丘学****大姜种植。但当时村民仍有顾虑,以前的几次经济作物种植失败的阴影尚未散去,大姜种植仍然是小打小闹,不仅种植面积小,而且露天种植,这与大棚种植的产量每亩相差
4000斤以上。在动员无效的情况下,村委会先是动员几家农户示范种植大棚姜,然后又以每亩大棚姜补助500元的办法鼓励村民种植大棚姜,村委会还出面跑农行,争取小额贷款,解决种姜的资金问题。由于分田到户之后,土地按生产队时的组进行分配的,因为地质差别,各家分得的地不仅分散而且每块地面积很小,零碎而分散的地块,种植大棚姜很不经济。村委会于是进行了分田到户之后的第一次土地大调整(详见后土地调整)。大姜种植形成一定规模之后,村民又面临卖姜难的问题。以前小打小闹时尚可以在附近的集市上找到市场,村委会于是决定在村子里建立大姜市场。要建立市场就必须先有洗姜厂,第一个洗姜厂在村委会鼓励和支持下由村民合伙建立的,村委同时还注册了大姜商标,通过网络发布市场信息。两年多时间村里的工贸区已经有了20多家洗姜厂,每家洗姜厂都长期住有收购商,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将大姜卖掉。
附近的村庄农民也普遍种植大姜,以王村的大姜市场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姜生产基地。在青州市,除了临近市区的村庄趋向城市化之外,其他的村庄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种植瓜菜、果品、花卉、菜葫芦等经济作物。东夏镇东临的谭坊镇,是江北有名的瓜菜之乡,南临的黄楼镇是花卉名镇。在青州乃至整个山东半岛,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基层政府主导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比较成功和彻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东基层政府的强势,基层政权行政能力高效率。王村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基层政府主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是我通常所听到的逼民
致富和诱民致富的故事,基层政府积极行政并不是那么荒诞。
分田到户之后,农民的经济生产又退回到了小农经济的老路上去,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单家独户的小农直接面对市场,在信息不对称及农民缺乏组织的情况下,小农式的经济生产异常脆弱,农户自发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具有盲目性,而且风险很高。人民公社制度解体20多年来,各种现代性的制度因素不断的向农村渗透,特别是市场化和与之伴随的各种意识形态不断的消解和异化着各种乡土传统,而基于权利与责任的现代契约性合作观念尚未建立起来。农民虽然从人民公社的强势管制中解放了出来,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