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0
文档名称: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四章第3节到第六章第2节).ppt

格式:ppt   页数:1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四章第3节到第六章第2节).ppt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12/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四章第3节到第六章第2节).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节新闻语言的特点及使用 对于新闻语言,西方新闻学称之为“具有生命力的职业用语”。这个概括应当说比较准确,它抓住了新闻语言的两个最基本属性: 首先,它是“职业用语”,亦即为新闻工作服务,受新闻工作的特点所限制,因此也是新闻报道所独有。它提醒我们,应当从新闻传播的本质特点去理解和掌握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
其次,它还必须“具有生命力”。这是从新闻传播效果的角度着眼,指语言的鲜活生动,喜闻乐见,让读者愿看、爱看。因此它提醒我们,还应当从新闻报道可读性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 “职业用语”是基础,“具有生命力”是要求,二者相辅相成,既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受限制特点,也决定了新闻语言应当具有的一般特征。
一、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白描――对新闻叙述语言的经典概括 如前所云,新闻的本质功能是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向受众传播信息,其基本 方法是“用事实说话”,因此服从于这一本质性点的新闻语言,就应当以叙述事实为其天职。而“白描”,就是对新闻叙述语言的最经典概括。
缘于写作手法,一般写作语言主要可概括为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 “白描”之“描”,不等同于“描写”,而是“描写”与“叙述”的合称,简称“描述”,亦即“描写性叙述”。在这里,叙述是基础,描写则是提高叙述效果的手段,如增强现场感、提高可读性等。所以从写作语言来看,虽然各种写作手法及相应语言在新闻报道中都可以也应当使用,但叙述,则始终是新闻报道最常用也最重要的语言形式(新闻言论除外)。
“白描”之“白”,从语义学的源头看,等同于古语中所谓的“素”。古时凡本色而无雕饰的事物均可称之为“素”,如素色、素绢、素丝、素王、朴素等等。因此叙述语言中的“白描”,是指洗尽铅华、质朴平实、没有任何人为雕琢,更没有娇柔造作,也就是西方新闻学所强调的“展现”事实。这可说是新闻报道所要求的新闻语言的最高境界。
关于“白描”语言对新闻报道所具有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西方新闻学有诸多评议:
“优秀的写作――直接而清晰、平实而直白――是报道的重要成分。优秀的写作没有陈词滥调和多余的废话。它不会刻意地追求某种效果。它并不是吸引读者来注意自己,而是让读者注意它所讲述的故事。”(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70-71页)
“记者们知道,写作上乘的报道能帮助人们目睹事件的经过,能使人物栩栩如生,能使人们亲临现场。乔治·奥威尔说:‘好散文就像一块窗格玻璃。’与污迹斑斑的玻璃窗户不同,窗格玻璃不是要唤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优秀的写作要唤起人们对报道、事件、信息的注意。”(同上,171页)
“不要咬文嚼字,不要使讨巧变成你的写作目的。你的工作是传播信息。”(同上,174页)
“勒内·卡蓬是美联社最著名的撰稿人,他的专著《词汇》一直是有关用词的最好的指导手册之一。但如果谈到报道与撰稿哪个更重要,他会毫不犹豫地阐明自己的想法:‘报道是好作品的精髓。一个报道得精彩的故事,即使是用很平常的手法写出来,也要比只讲究文法与用词的东西有趣得多。遣词造句其实是没有什么作用,真正使作品生辉的是报道的容。’”
――(美)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48页。
据说当年大作家马克·吐温自愿评阅参加布法罗女子学院写作竞赛的散文,在给该学院的报告中指出了两篇获奖散文的优点:“最少矫揉造作、最少刻意雕琢、最为清晰、最有条理,而且表达最好。”对其中一篇获得一等奖的作品,马克·吐温这样评价:“作者在语言中表现出一种值得关注的非凡才能――能够选择恰到好处的词语,这在整篇作品中都有普遍的表现。这是一种极高的天赋,正是这种才能赋予描述性写作以准确、雅致和传神的特点。”马克·吐温的这些评价,西方新闻界称为“马克·吐温的原则”,并奉为新闻语言的楷模,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描”。
新闻报道的力量来自于事实本身,即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然而在新闻报道中,事实总是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为广大受众所接收,因此“白描”语言之所以被称为最为有力的语言,是新闻语言的最高境界,恰恰是因为它以自己的朴实无华,使得新闻事实能够不受或尽量少受语言载体可能带来的传播、接受干扰,把事实真相最清楚无误、最突出鲜明地凸显和“展现”于读者的眼前。这样的实例在我们前面的所举例文中已有所反映(例如方秋涛《说不清的数字》),下面再看一篇:
余昌旭:《楚米镇1封村民举报信从垃坡堆回到村民手中》(《贵州日报》2002年7月25日一版。获2002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桐梓县楚米镇三座村黄安勤等村民万万没有想到,他们不久前交到县纪委的一封举报信,竟意外地被村里一孩子从镇党政办公楼里的垃圾堆里捡了回来。
三座村黄安勤等18个村民认为某些村干部侵占集体资产,专门凑20元钱请律师写举报信,于6月15日打印并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