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免疫学重点整理
:是机体识别,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反应
非己: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稳定: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抗原,免疫系统,免疫应答
1)抗原:是免疫应答的原因
2)免疫系统:免疫应答的执行者,其组成为: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及淋巴结.
免疫细胞- T细胞、B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等.
免疫分子-效应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补体;膜分子:TCR,BCR,CR,MHC,AM
3)免疫应答:免疫反应的具体过程, 为免疫的中心内容
1)抗原的概念: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两个基本性质:
免疫原性-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T淋巴细胞
免疫反应性或抗原性-能与所产生的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
,如青霉素
3)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分子大小﹑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特殊的化学基团 ﹑物理性质、可接近性、异物性、进入机体途径(由强及弱的规律为:皮内>皮下>肌肉>腹腔>静脉)和机体因素。
4)抗原特异性
⑴概念: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专一结合的特性。
⑵决定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是表位
⑶抗原表位的类型:线性表位、构象性表位;T细胞表位多为线性表位、B细胞表位两者都有。
⑷交叉抗原与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 某些抗原可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的反应。
交叉抗原: 即不同的抗原上存在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抗原含共同表位是发生交叉反应的物质基础。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的意义:阐明发病机理、诊断(排除干扰、方便诊断)、诱导针对难制备抗原的免疫应答
5)抗原的种类及生物学意义:
⑴根据对T细胞的依赖分类:
TD抗原-绝大多数蛋白及细胞抗原属于TD抗原
TI抗原,又分为TI-1抗原(主要代表为细菌脂多糖,可激活成熟或未成熟的B细胞)和TI-2抗原(包括肺炎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等,仅能激活成熟B细胞)
TD抗原与TI抗原特性比较
TD抗原 TI抗原
T细胞辅助需要不需要
抗体类型 IgG IgM
细胞免疫 常引起不引起
免疫记忆有无
表位性质 T、B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MHC限制 有 无
⑵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
异种抗原: 即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亦称同种抗原或同种异体抗原。重要的同种抗原为:红细胞血型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即MHC; Ig亦为同种抗原.
自身抗原: 隐蔽抗原或隔离抗原的释放;改变或修饰的自身抗原;肿瘤抗原.
※隐蔽抗原包括甲状腺球蛋白、精子抗原、神经抗原、眼葡萄膜色素、晶体蛋白
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福斯曼)抗原,不同种属之间的的共同抗原
6)非特异性免疫刺激
(1)免疫佐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内,能增强该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2)超抗原(SAg):是一类特殊的抗原物质,以其极低剂量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并能引起强烈的免疫应答。外源性超抗原-金葡菌肠毒素;内源性超抗原-逆转录病毒蛋白
作用特点:无须抗原加工与提呈;与TCRVβ和MHCII非多态趋结合;所诱导的T细胞应答,效应是通过分泌大量细胞因子而参与某些自身免疫病、炎症、免疫抑制、抗肿瘤。
(3)丝裂原:可导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1)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功能-免疫细胞产生 、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骨髓功能:各类免疫细胞发生场所;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主要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
成熟T/B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过滤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3)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