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38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教案.doc

上传人:916581885 2021/9/25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第 3 页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并能正确运用法那么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 算。
,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那么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过程与目标:
通过对有理数加法法那么的探索,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那么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 如何进行运算
四、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根底的内容之一。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等知识奠定根底,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 、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表达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第 3 页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
六、教具:小汽车模型,带刻度的木板
七、课时:1课时

教师: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那么,在有理数范围内如何进行加法运算呢?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问题情境〔也可以用其他的问题情境,如公司经营的盈亏问题〕。明确求两次运动的结果用加法。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如下活动:
1、规定:车模每次运动的初始位置为0,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教师请学生按教师的指令表演车模行驶的六种情况,并在数 轴上表示出来。
2、明确求两次运动的结果用加法,让学生根据数轴上车模两次运动的示意图,确定运动结果。
3、把运动过程和运动结果用有理数表示出来。
4、用加法算式表示每次运动的结果〔共有6个算式〕
第 4 页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点拨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
对“一起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思考:
1、观察列出的具体算式,根据两个加数的符号分类:两个正数相加、两个负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根据绝对值又可分为三类〕、一个加数为0。
2、同号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怎样的关系?和的绝对值和加数的绝对值有怎样的关系?异号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怎样的关系?和的绝对值和加数的绝对值有怎么样的关系?有一个加数为0时,和是什么?
3、从中归纳概括出规律
在学生探究的根底上,教师引出规定的加法法那么。
在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必要时可以交流,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对于例1的教学活动:
第 5 页
方案1:让学生自己做,选2名同学板演,然后师生一起结合法那么进行评价。
方案2:结合题目,让学生说出对应的法那么,教师进行例如板演。
总的原那么是:在学生有可能独立或交流完成的情况下,就尽可能让他们多参与。
例1 计算:
〔1〕〔+8〕+〔+5〕
〔2〕〔+〕+(-)
(3)(-17)+(+9)
(4) (-5)+0
例2 计算:
〔1〕〔+ 〕+〔- 〕
〔2〕〔- 〕+〔- 〕
〔3〕100+〔- 〕
练习:
1、计算:
〔1〕〔-3〕+〔-11〕
〔2〕〔+〕+(-)
(3)(-13)+(+11)
(4)(- )+
(5)(-99)+0
第 6 页
(6)(- )+(- )
2、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个加数吗?为什么?
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体会?
教师简要点评,指出:
有理数的加法计算的一般步骤是首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计算。
学生思考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用数轴表示6种情况,思考每次运动的结果
学生观察思考概括得出的规律。
学生记忆法那么
学生进行计算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两次运动的结果。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借助于数轴,直观表示两次运动的结果,得到具体的加法算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类观察,发现规律,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