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狂犬病(Rabies)
俗称疯狗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死率达100%。
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存在,造成人畜死亡。近年来不少国家由于采取了疫苗接种及综合防制措施,已宣布消灭了此病。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亦有本病的发生。
病原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粒子呈枪弹形或试管状。
病毒粒子是由三个同心层构成的囊膜和被其包围着的呈螺旋对称的核蛋白壳所构成。
囊膜的最外层包含有由糖蛋白构成的纤突,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使病毒吸附在宿主细胞上,故与病毒的感染和免疫有关。
病原
病毒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在唾液腺和中枢神经(尤其在脑海马角、大脑皮层、小脑)细胞的胞浆内形成狂犬病特异的包涵体,叫内基氏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后呈嗜酸性反应。
病毒可在大鼠、小鼠、家兔和鸡胚等脑组织及仓鼠肾、猪肾及人的二倍体细胞上培养。病毒通过实验动物的继代,能减弱其对人畜的毒力,并可用来制备弱毒疫苗。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人和各种畜禽对本病都有易感性。
传染源 、为主占90% ,病犬和带毒犬。%,无症状和顿挫型感染的动物可长期通过唾液排毒,可成为人畜的危险传染源。2. 猫、仅次于狗。3. 野生动物,狼、狐、蝙蝠。
传播途径由患病(或带毒)动物咬伤而感染。当健康动物皮肤粘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的唾液而感染亦属可能。亦有人报告能经气雾(经呼吸道)感染。
发病机理
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病毒,通过咬伤而使病毒随同唾液进入易感动物的皮下组织,然后沿感觉神经纤维由外周进入神经中枢。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时可继续增殖,损害神经细胞和血管壁,引起血管周围的细胞浸润。神经细胞受刺激后引起兴奋症状,如神志扰乱和反射兴奋性增强,后期神经细胞变性,逐渐引起麻痹症状,因呼吸中枢麻痹而造成死亡。
症状
潜伏期的变动很大,这与动物的易感性,伤口距中枢的距离,侵入病毒的毒力和数量有关,一般为2~8周,最短8天,长者可达数月或一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