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顾城“朦胧诗”问答.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顾城“朦胧诗”问答.doc

上传人:916581885 2021/9/30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顾城“朦胧诗”问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顾城“朦胧诗〞问答
第 3 页
顾城“朦胧诗〞问答
  问:最近,我看了有关“朦胧诗〞的评论,有一些想法,希望你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答:我非常愿意。
问:首先你讲讲为什么叫“朦胧诗〞,它们比拟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答:“朦胧诗〞这个名字,很有民族风味,它的诞生也是符合****惯的。其实,这个名字诞生的前几年,它所“代表〞的那类新诗就诞生了,只不过没有受过正规的洗礼罢了。当人们开始注意这类新诗时,它已经度过压抑的童年,进入了迅速成长的少年时期。它叫什么名字呢?不同人从不同用度给它起了不同的名字;现代新诗、朦胧诗、乖僻诗……后来,争论爆发了,必须有一个通用的学名了,怎么办?传统的方法是折中,“朦胧诗〞也就成了大号。
我和一些诗友们,一直就觉得“朦胧诗〞的提法本身就朦胧。“朦胧〞指什么?按老说法是指近于“雾中看花〞、“月迷津渡〞的感受;按新理论是指诗的象征性、暗示性、幽深的理念、迭加的印象、对潜意识的意识等等。这有一定道理,但如果仅仅指这些,就觉得还是没有抓住这类新诗的主要特征。这类新诗的主要特征,还是真实──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倾向主动的创造。从根本上说,它不是朦胧。而是一种审美意识的苏醒,一些领域正在逐渐清晰起来。
第 4 页
问:据你说“这类新诗〞的特点是“趋向主体真实和倾向主动创造〞,“一些领域正在逐渐清晰起来〞。可是,我却听到一些人说,它们的主要特点是难懂。你对“懂〞“不懂〞是怎么认识的呢?
答:懂,说得文一点,就是理解。
我觉得对于诗和人的理解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由作者和读者两方面来决定的。这两方面,包括着许多内容,其中主要的有:审美的阶段性、审美的方式〔标准〕、客观的生活、主观的天性、以及作者在表现瞬间的成效。
先说审美的阶段性。
但凡懂点根本理论的人都知道,审美观并不是一个铁铸的度量衡,它是一种随着人类进步,个人成长而不断开展的意识;作为人类来说,它是一条不断扩展的河流;作为正常的个人来说,它是一棵不断生长的树木。
在我热爱小人书的年代,也曾翻到过惠特曼的书。当时我很吃惊,这不是疯子?说话前言不搭后语。那为什么又印出来了?印的人也疯了?那他妈妈也不管管他?可怕!可怕的东西并不少,鲁迅和屈原也……好在他们都比我大,不归我管,我继续看我的小人书。
当然,后来渐渐理解了,从?小溪流的歌?到?长长的流水?;从欧·亨利到杰克·伦敦,到雨果、到罗曼·罗兰、到泰戈尔……当我再看?离骚?和?草叶集?时,我震惊了,和小时候不同,是一种被征服的震惊。
第 4 页
我去问过我的诗友们,发现也是一样,每个人在一定时期,一定审美阶段,都有一个到几个偏爱的作品,这种偏爱是变化的,最后的喜爱对象,总是越来越趋向人类所共同成认的东西。而这些作品〔除儿童文学外〕并不是在上小学时,就能理解的。
这是正常现象。
除了审美的不同阶段能造成“不懂〞以外,不同的审美方式,不同的美学观念也能造成理解上的距离,有些是属于正常共存,有些那么是“动乱年代〞留下的实用主义意识。这种畸形意识,就是用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来衡量,也不能说是正常的。
在“四人帮〞时期,人们已经养成了一个****惯,好似文艺只是印得漂亮点的政策说明书,是近乎于起扫盲作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