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态旅游规划-详解
 
   
 
 
 
 
 
 
 
     
 
 
 
 
 
生态旅游规划(Ecotourism Planning)
目录
1 什么是生态旅游规划
2 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1]
3 生态旅游规划的设计内容[1]
4 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2]
5 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2]
6 生态旅游规划的类型[1]
7 生态旅游规划的支持系统[1]
8 生态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2]
9 生态旅游规划的编制程序[1]
10 参考文献
什么是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发展的高级阶段,对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生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问相互关系的规划,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规划理论与生态学、环境学、生态伦理学等的观点,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环境特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状况的构想与安排,进行生态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寻求生态旅游业对环境保护和人类福利的最优贡献,保持生态旅游业永续、健康的发展与经营。
与一般旅游规划相比,其区别主要是:强调适宜的利润和回报,但最强调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它不去满足旅游者的所有要求,而是有选择地满足;它不仅考虑当前旅游活动的规模、效益,而且还为未来的旅游发展指明方向,留出空间;它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因此将旅游活动、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与旅游环境融为了一体。[1]
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1]
了解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其本质,规划出符合生态旅游特点和要求的蓝图。生态旅游规划除了具备一般旅游规划的特点,如决策的科学性、内容的综合性、发展的预见性、成果的政策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等外,还具有另外三个显著特点。
1.生态性
生态旅游目的地是多个生态系统的综合体,各生态因子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是遵循生态学的规律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其中一个因子发生变化,就会引起系统内的其他因子产生连锁反应。一般情况下,自然界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动校正平衡能力和自我调节机制,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和适应外界的变化。如果生态旅游者和开发者对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的干扰超出其自我调节阈值的上限,旅游环境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应注重运用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其稳定性,从而使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不被破坏。
2.特色性
生态旅游目的地,一般是生态环境相对原始、地方文化氛围浓郁的地区。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期望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中获得具有启迪教育和激发情感意义的美好体验,特别愿意到一些野生的、受人类干扰较小的原生自然区参观游览。所以,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规划,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生态旅游潜力,把握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挖掘其文化的内涵,开发出适销对路、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展现出地方资源的特色。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越是全国的”,“越是原始的,越是奇妙的”,要扬长避短,在现有资源上动脑筋、费心思,化腐朽为神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特色,站稳脚跟。
3.整体性
生态旅游追求的是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最大化,保证生态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生态旅游规划应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真分析生态旅游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协调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及其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全面考虑生态旅游规划所涉及的因素,实现整体优化利用。
生态旅游规划的设计内容[1]
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而且不同的规划层次其内容也不一样。对于区域性的生态旅游规划而言,主要是强调战略性与宏观性,以发挥政府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生态旅游区规划而言,由于其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旅游目的地的统称,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背景情况介绍、产品系统规划、支持系统规划。其中,背景情况是生态旅游规划的前提基础,产品系统规划是生态旅游规划的灵魂和核心,配套设施系统规划则是实现产品系统规划的有力保障,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一)背景情况的介绍
对生态旅游地的基本现状(包括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等)、生态旅游资源的规模与质量、开发建设条件、规划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逐一分析说明,以提供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数据,为更好地理解规划思路奠定基础。其中主要是对资源、环境的研究。资源是基础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对它的类型、质量、数量、分布进行分析和评价。资源的特色和环境特点决定区域特征,其中资源特色是主要因素,同相邻地区资源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自己的特殊性资源、优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