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问题探究
第 2 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问题探究
1、怎样看待三味书屋的先生?
对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宜过多贬责。从课文的表达中,可发现他和蔼、方正、质朴,对学生能因材施教〔“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有戒尺和罚跪的规那么却不常用。这反映出他比拟开明的思想。当然他那“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怪哉〞式提问怒而不答〕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及偶尔运用戒尺和罚跪规那么的落后的教育方式也缺乏取。
2、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关于长妈妈讲述美女蛇故事的作用众说不一,有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说是表现百草园里有恶毒事物,也有说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我们认为后一种说法比拟妥当。
3、百草园的生活情趣盎然,那么,又如何看待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呢?
提示:三味书屋苦中有乐。
⑴ 三味书屋的“苦〞:要求严厉,不自由:
① 先生严肃;
② 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
③ 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
④ 读书苦:难读,难懂。
第 4 页
⑵ 三味书屋也有“乐〞:
① 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无不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
② 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读中的乐趣也自然加多;“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的“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
③ 课间休息乐。书屋后的小园,可以爬树折腊梅、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等,自然是“我〞乐意所为;读书疲惫之时,偷看小说绣像,更是一大快事;“指甲上做戏〞又别有情趣。
④ 收获乐。知识渊博的先生,自然教给“我〞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读书“渐渐加多〞,收获自然不少;而且“画的画,也多起来〞,“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⑤ 先生乐。“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方正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我〞的崇敬,给“我〞带来了人生的最大乐趣;不仅当年印象深刻,而且至今难忘。先生的开明之举,使我能在枯燥中找到乐趣。先生读书自乐的情形,也给单调的读书生活增添了一大乐趣。
粗看是写读书之苦,但字里行间又洋溢着读书之乐。让作者感到苦的是难读难懂的“死书〞和那种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不是那里的人,更不是厌恶那种生活。相反,对那段生活充满了甜美的欢乐回忆。
4、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那时〞“我的乐园〞?
第 5 页
提示:不被大人看在眼里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们欣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曾磁石般地吸引着儿时的作者,激起了作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以至于在几十年后,这些景物还历历在目。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生活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5、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提示:第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第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轻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第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练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吸引力,所以表达了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对“我〞的诱惑力。
6、怎样理解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提示:学生提问说明好奇,有求知欲望,应予以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答复,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宜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犯了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应予否认。
第 6 页
7、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提示: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地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8、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提示: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9、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局部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局部是比照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比照,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阻碍儿童身心的开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局部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