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报告(~)
 
   
 
 
 
 
 
 
 
     
 
 
 
 
 
一 调查研究背景
公民的科学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高素质的公民是持续不断推动科技进步、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长治久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要条件。2017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氛围空前高涨,掀起了全民学习前沿科技知识的热潮。中的公民科学素质作为支撑,也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开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评,检测《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简称《基准》)和公民科学素质测评题库的科学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公民这一重要的基础条件。科技工作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不匹配,并且存在较大的地区和城乡差异。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与实施,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需求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的矛盾日益凸显。通过调查研究,研究科学的调查评估方法,全面掌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实情况,特别是公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提出的四类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情况,是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完善和发展科学普及事业,缩减中国公民同国外发达国家差距的基础性工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简称《纲要》)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体系是开展科学普及组织实施等各方面工作的基础性研究课题。为了努力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建设目标,国内多家机构对公民科学素质做出了研究、试验和测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借鉴美国米勒(Miler)体系,对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开展调查,至2015年已经开展9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取得了一定结果。但是米勒体系存在一些固有缺陷,主要表现在指标体系欠完善、调查和研究主体单一、部分科学素质维度的题目偏少,[1]源于发达国家的“Miler模型”不太适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其测量结果与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真实变化和发展趋势有明显的不吻合。从政策研究的层面来判断,原有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评估体系不能完全涵盖《纲要》中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其操作流程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2]以发达国家为现实基础的米勒模型同现阶段中不匹配,导致测评结果失真,无法反映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实际变动情况。特别是米勒体系中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同《纲要》中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相去甚远。因此建设并完善中国特色公民科学素质标准,需要借鉴国内外学者和科学普及人员的先进理论、经验和做法,更需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结合中国的文化特点和人口结构比例,充分考虑中国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研究科学合理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方法,是《纲要》所提出的“较为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开展了数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测评,不断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公民科学素质调查问卷、抽样方法和实施方案。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基于2012年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征求意见稿)》的主要精神,从公民生活、劳动、参与公共事务、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若干领域角度,设计了包括科学精神、具体科学知识、科学价值取向多重考量维度的科学素质调查问卷。调查问卷还包括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职业、户籍等多个关于公民的具体信息。
经过反复讨论,共确定42道调查题目。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南省和四川省各科技主管部门和科普机构,对公民科学素质进行抽样调查。该调查工作充分考虑了中国实际情况,根据行政区划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获取12015个样本,同时对题目难度进行了可靠性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被测评的六省市,%。[3]针对《纲要》所规定的城镇劳动人口、农民、学生、领导干部四类重点测评人群,就其受教育程度、户籍、年龄、性别进行了测算。2012年开展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征求意见稿)》的科学性,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为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和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2015年,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在修订完善《中国公民科学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