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新教师培训讲稿.ppt

格式:ppt   大小:2,408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教师培训讲稿.ppt

上传人:sanshenglu2 2021/10/9 文件大小:2.3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教师培训讲稿.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新教师培训讲稿
题记:
教育是什么?
好的愿望一定会对学生有积极地影响吗?
学生难以管理吗?他们为什么不听话?
我们认同课堂改革吗?我们困惑吗?
阅读有用吗?我们读书吗?我们读过孩子们的书吗?
新教师培训讲稿
梳理教育思想 明确教育方向
要点:
一、教育与反教育
二、学生管理与德育
三、教学改革与用心工作
四、阅读与成长
新教师培训讲稿
一、教育与反教育
教育是什么?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一次国际教育会议上,留美博士黄全愈请教一位英国的教育家,却没有下文。可见,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一个院子+教师+学生=教育?
新教师培训讲稿
外国名人和教育家对“教育”也有许多精彩、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种种释义,各有千秋,都从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门。
总之,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即教会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新教师培训讲稿
什么是反教育?
教育根本目的是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职责是敬业爱生,对学生产生积极地影响,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地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时时出现打着教育的幌子,做着歧视学生,有损学生人格,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我把它称为“反教育行为”。
新教师培训讲稿
“反教育”的五种现象
1、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歧视侮辱所谓“差生”、“后进生”。
2、用暴力对待“后进生”。体罚变相体罚骇人听闻。这种反教育行为,严重地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法的行为。
3、用非人性的标语口号来督促学生拼命学习。不仅不利于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增加对学生的压力;把学生捆挷在分数的战车上,更不利于学生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
4、在学习中过于提倡竞争。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社会上竞争激烈,应该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5、拔苗助长,对学生实施过度的教育,过早地给儿童加重学习任务,用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儿童没有幸福的童年。
新教师培训讲稿
反思自己,把握方向。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老在河边走,不能再湿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
  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流看护,惟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两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迫,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
  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