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doc.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doc.doc

上传人:hqpkhvg379 2016/7/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指出转移的途径: 一是就地就近转移, 农村消化; 二是跨地区转移, 合理分流; 三是跨国转移,境外输出。并提出了转移过程中必须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等一系列建议。我国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非常显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 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 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 是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稳定, 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一、就地就近转移, 农村消化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依靠工业扩张、城市膨胀来吸收和消化的。根据我国的实际, 就地就近消化应该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首要选择。所谓就地消化是指通过对农业实施深度、广度开发及加速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在农村内部直接或间接创造不断增多的就业机会, 扩大就业空间,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有效转移。(一)农业内部消化。要实现农业内部消化吸收,必须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 促进农、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首先, 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劳动密集型农业主要指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以及水果、蔬菜、花卉等农畜产品生产业, 其特点表现在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和价值量大, 附加值高, 对劳动力吸收能力较强并且受耕地资源的制约较弱。在农户的收入中, 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的边际贡献是最大的, 而在农业内部就业的劳动力也主要集中在这一产业。从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凡是劳动密集型农业的专业生产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农村劳动力都很少有剩余, 并且农民的收入水平均高于全。如果说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 实行专业生产只是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第一步, 那么在此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一体化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 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1996 年劳动部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在农村, 引导绝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消化, 将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规模控制在 400 0万—— 800 0 万乃至日益增加的流动规模控制在 400 0万, 其依据就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一体化不仅由于其特有的利益共享机制使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的利润更高, 还由于农业产前、产后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出路, 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小规模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组织所带来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 只要产品适销对路, 在政策上鼓励农民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 并逐渐过渡到各种各样的一体化经营, 是近中期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 应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 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 向农业的广度进军。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 3335 万公顷左右的宜农荒地,其中可开垦的 800 万公顷左右, 还有宜林荒地 7337 万公顷左右, 可利用宜牧草坡 4669 万公顷左右, 潜在的可养殖面积 667 万公顷,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 70 %左右。若对这些未开发又需改造的资源,有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