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实战演练中考题
方法:寻景——构境——析情 提示:
1、描绘诗词图景。
主要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和关键词(色彩词、季节词、
形容词等)用自己的语言再现。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
要扣紧景物特点及情调,用一个词或一个四字短语来表达。 如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悲壮等。
3、依景辨情,把握情感。
表达的词可以有:愉悦、欢快、激动、哀伤、赞美、惜别 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答。
1、(2002年甘肃省)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1) — (3) 题。
城阙辅三秦,
与君离别意,
海内存知己,
无为在歧路,
风烟望五津。
同是宦游人。
天涯若比邻。
儿女共沾巾。
风烟/望/五津。 同是/宦/游人。 天涯/若/比邻。 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城阙/辅/三秦,
与君/离/别意,
海内/存/知己,
无为/在/歧路,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 王勃。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 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 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 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
2、 0
A.
钱塘湖春行
水面初平云脚低。
谁家新燕啄春泥。浅草才能没马蹄。 绿杨阴里白沙堤。
(2003年哈尔滨)对下面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孤山寺北贾亭西,
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爱湖东行不足,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 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 “争气“啄”这两个极具表现 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 态画面。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 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 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 (2003年咸宁)读下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 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答:
(2003年昆明)品读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找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弓[诗情至1J碧霄。
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
看到秋天气象肃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 好季节。
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 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 动体现。
第一句应诵读得深沉旷远,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 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后三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 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所以诵读时应愈来愈高昂有力。
(2003年联考)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对这首诗的赏析,是否有不正确的,如果有请选出来()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奉合赴边。诗人受朝廷之命,轻车前 往,地点是远在西北的边塞。
三、四句写赴边途中。诗人以“蓬” “雁”自比,说自己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 进入“胡天",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五、六句写边塞奇特壮丽的景色。荒凉的沙漠中,烽火 台燃起一股浓烟;在苍茫中见到一轮落日在黄河的尽头,使人感 到亲切而温暖。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诗人不远万里赶到边塞,却没有 遇到将军,侦察兵告诉使臣守将正在燕山前线。这更增添了诗人 内心的激愤。
(2) 本诗寓情于景,重在写景,用词准确洗练,对“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中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
一个“孤”字,写出沙漠中景物的单调。因为边塞荒凉, 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 此称“孤烟”
一个“直”字,写出烽烟升腾的荒漠中所显示的劲拔、坚 毅之美。
一个“长”字,写出横贯沙漠的黄河浩浩荡荡,无边无际。
一个“圆”字,既写出了落日的形状,又写出了诗人观赏 落日感觉到新切温暖和苍茫。
6、 (2003年泰州)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 错误的一项是()
明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