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五彩淮南编辑淮南,是中国新型能源基地、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素有“五彩淮南”之称,是黑色煤炭的富集地、红色火电的输出地、白色豆腐的发源地、蓝色生命的起源地、绿色生态的宜居地。全市总人口 万,其中城市人口 万, 总面积 2585 平方公里。辖五区一县和一个国家级综合实验区、三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1984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权。目录 1概况 2黑色煤炭“五彩淮南”之一:黑色--黑色煤炭的富集地黑色是大自然对淮南的馈赠 3红色火电 4蓝色生命蓝色生命的输出地八公山,生命的起源之山。 5白色豆腐白色豆腐的发源地八公山豆腐 6绿色生态绿色生态的宜居地三山鼎立三水环绕三城互动 7结语 1 概况千里淮河之滨,巍巍八公山麓。这里是——黑色煤炭的富集地; 这里是——红色火电的输出地; 这里是——蓝色生命的起源地; 这里是——白色豆腐的发源地; 这里是——绿色生态的宜居地; 淮南,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东部沿海通向中西部的通道走廊。阜淮铁路通过津浦线、淮南线、商阜线与京沪、京广、陇海、京九四大铁路动脉相贯通。公路运输四通八达,206 国道横贯全市,京福、合徐、合淮阜高速公路让淮南与外界的联系更快捷。陆路交通距离南京 3小时,距离合肥新桥机场不到 1个小时,可直飞中国各大城市。淮河水运,通江达海,四季航行。 2 黑色煤炭“五彩淮南”之一:黑色-- 黑色煤炭的富集地淮南大地蕴藏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淮南煤田是中国黄河以南、特别是中国东南地区资源条件最好的煤田,也是规模最大、最后一块整装煤田!远景储量 444 亿吨,探明储量 153 亿吨,约占安徽省的 71% ,华东地区的 32% 。具有低硫、低磷、高挥发、高发热、富油等特点,是理想的动力煤和煤化工原料。近年来,淮南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大力发展煤炭工业。 2009 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 8000 余万吨。到 2010 年煤炭产量将达到 1亿吨左右。是全国 13个亿吨煤炭煤炭基地之一。淮南由此被称为“建在金库上的城市”、“华东工业粮仓”。高大的井架,花园式矿区,现代化采矿技术,孕育出意境不凡、寓意丰富、创新开拓的“煤文化”,成为淮南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黑色是大自然对淮南的馈赠淮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明代,当地居民即开凿土窑采煤。清末,各地官商纷纷前来建窑采煤,段书云等淮南煤炭工业的早期开发者,几经波折最终得以立足, 于清宣统三年(1911 年)2月建立起首家股份制企业“大通煤矿公司”,并发展成为以大通煤矿为基地的“华商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930 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在九龙岗建立“淮南煤矿局”,以九龙岗为中心建矿发展,形成商办、官办并存的局面。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侵占淮南,日本“三井矿业株式会社”和“三菱矿业株式会社”吞并大通煤矿、淮南煤矿及淮南铁路,组成“淮南煤矿股份公司”(淮南炭矿株式会社)对淮南煤炭资源大肆进行掠夺性开采。在日本侵略者长达 7年的占领期间,掠夺、断毁煤炭 1200 余万吨,回采率不及 40% 。抗日战争胜利后,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派员接收淮南煤矿,组织恢复生产。至淮南解放,淮南煤矿局共有九龙岗东矿、西矿、大通、八公山等 4个矿场,年产煤121 万吨。 1949 年1月淮南解放,淮南煤矿收归公有, 1950 年5月成立淮南矿务局。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迅速恢复生产的基础上,对大通、九龙岗、新庄孜(即八公山)煤矿进行挖潜改造,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新矿井建设, 1959-1963 年煤炭产量连续突破 1000 万吨,其中 1960 年为 1614 万吨,淮南煤矿作为全国五大煤矿之一,也成为全国老矿区改扩建速度最快的矿区。经过几十年的开采,老矿区有效可采储量减少,产量呈下降趋势。为了解决老矿区的生产接替问题, 1973 年11月,潘集新区一号井(潘集一矿)主井开工兴建, 揭开了潘集——谢桥新矿区大会战的序幕。 1976 年12月,潘集二号井(潘集二矿)动工兴建,随即,潘集三号井(潘集三矿)和谢桥煤矿工程先后上马,淮南煤田的开发向淮河以北平原的深部挺进。 1989 年12月,设计年产 90万吨的新集煤矿开工兴建,标志着地方煤炭工业进入向现代化生产迈进的新时期。 1990 年底,淮南矿区主要生产矿井 10对,年总设计生产能力 1125 万吨,实际产煤 1005 万吨。建国前 40年,淮南矿区仅产原煤 1070 万吨,建国后从 194 9 年至 1990 年的 42年间,原煤产量已达 ,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机器轰鸣,车水马龙,挖掘机伸着长长的“手臂”,大型铲车高高举起“手掌”……这是出现在淮南矿区建设中的繁忙景象。近 20年来,淮南的煤炭工业发展更是快马加鞭,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