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第二章 音韵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音节、声、韵、调
1 调
、音节: 字和音节、听-说和音节
二、声母
1 、字母、纽、声纽、声类 2 、五音、七音 3 、清浊
三、韵母
1、韵母的构成:
韵头 韵腹 韵尾
i a n
2、韵母和韵:⑴韵头 ⑵四声
3 、韵部、韵目
4、开合口和等呼
等、呼及其变化
宋元以前只有开、合没有齐、撮。开、合各分四等,分等依据的是同一个元音在
不同音节中开口度的大小,如“寒删仙先” 值有差异。实际发音时韵腹音值大致如下: 别消失,故“并等增呼”
宋元 明清
1 开口
开口 2 合口
3 齐齿
、“豪肴宵箫”都有韵腹 a ,但实际音
[4、[a]、[耳、[e]。元明以后等的区
宋元 明清
1 合口
2
3 撮口
四、声调
1、四声:平上去入
2、调性:阴调、阳调
调性指声调的属性,古代四声各分阴阳两调,而这个区分是由声母决定的, 声母为清声母的属阴调,浊声母的属阳调。
第二节 中古音
语音分期:
大的方面分三个时期:上古、中古、近现代。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中古: 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近现代:指元以 后——现代
中古: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接触 相当频繁, 使得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 唐宋期间相对稳定, 留下了大量的韵书可 供我们利用。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这段时期有《诗经》 ,《离骚》等先秦韵文以及《说 文解字》的谐声资料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资料。
近现代:元以后——现代,元以后,语音又有了新的变化,总的来说是越 来越接近现代语音,这个时期留下了很多韵书如《中原音韵》 、《洪武正韵》等, 使得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中古声母
守温字母
1 、传统 36 字母
宋人 36 字母
不芳并明 非敷奉微
端透定泥
知彻澄日 娘
见溪群疑来
精清从
审传禅照 床
心邪晓
匣喻影
(喻,影,疑母合流 .影母丢掉了喉塞音 ,成了零声母 ,影母三 ,四等就跟喻母混了 在《中原音韵》的 "平分阴阳 "中,影母字的身份是清声母 ,而在 "入派三声 "中,影母 字却随喻母字一起变 (邵荣芬 1982:108, 麦耘 1999), 所以影母的喉塞音脱落一 定是《中原音韵》前不久才发生的变化 . 疑母的鼻音消失 ,也变零声母 .不过《中原 音韵》中还有残存的 ng 声母 (杨耐思 1981:20), 疑母的演变大约比影母更迟些 .)
2、《切韵》与《广韵》
已知最早韵书:《声类》魏•李登。
《切韵》:隋•陆法言
与当时著名学者颜之推、刘臻、萧该等九人,对当时流行的韵书的是非得失,进 行了评判,并提出了新的韵类标准,后来由法言执笔,写出了《切韵》这部影响 千年的音韵学巨著。由于《切韵》的巨大影响,前此的韵书都逐步亡佚了。
《广韵》宋•陈彭年、邱雍,代表隋唐音
体例:四声为纲,韵目为纬;平声字多分为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五卷;再按 韵排列,同韵字放在一起,就是一个韵部;韵部内把同音字放在一起,称为“小 韵”。下面先看《广韵》声母。
广韵》声母及其确定方法:
帮
滂
并
明
端
透
定
泥
知
彻
澄
精
清
从
心
邪
庄
初
崇
生
(俟)
章
昌
船
书
禅
见
溪
群
疑
影 晓 匣 喻
来
日
“反切系连定其类, 历史比较拟其音”:反切是中古以后的韵书中普遍采 用 的注音方式,后人可以利用它们了解中古音。
反切原理及方法:以两字给另一字注音。需要注音的字称为被切字,用来
注音的字,前一个称反切上字,后一个称为反切下字。 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例: 东, 德 红 切
d e h ong d+ ong d ong
反切上字有 400 多个,下字有 1200 多个,那是否当时就有 400 多个声母,
1200 多个韵母呢 ?显然数目太大了。我们需要把几个上字实际上只代表一个声
母的,找出来合并起来。这就要用反切系连法
清代的学者陈澧,首先发明了反切系连条例,具体如下:
1 、如甲字用乙字为切上 / 下字,乙字又用甲字为切上 / 下字,则甲乙同声 / 韵母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 “当、都”同声母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 “公、红”同韵母
韵书都是按韵编排,韵和韵母是直接可以观察到的。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