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一系皮肤性病科教研室
教案
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学撰写时间 2003年1月
课次
第八次课(2学时)
教学内容
荨麻疹和药疹
教学目的
掌握荨麻疹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掌握药疹的定义、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种药疹的诊断及防治
本课内容
学习指导
重点:荨麻疹的病因、临床表现;常见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难点:药疹的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结合临床对应的疾病举例以加深印象
自学内容
教学时间
的分配
荨麻疹
药疹:
课后小结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限局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皮损-风团。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大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确切原因药疹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使用,甚至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临床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①抗生素②解热镇痛类③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④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⑤中药
荨麻疹
荨麻疹(urticaria)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限局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皮损-风团。
一、病因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大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确切原因。常见的病因如下。
、蟹、蛋类最常见
,常见的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痢特灵、磺胺等。
、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性刺激。
、荨麻刺激或吸入动物皮屑、羽毛及花粉等。
。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等,可成为荨麻疹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的原因。
二、发病机制有变态反应与非变态反应两种。
(一)变态反应性多数为I型变态反应,少数为II型或III型。I型变态反应引起的荨麻疹机制为变应原使体内产生IgE抗体,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环中嗜碱性粒细胞相结合。
II型变态反应性荨麻疹如输血反应,多见于选择性IgA缺乏患者。当这些患者接受输血后,产生IgA抗体。再输入血液后即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过敏休克性毒素(anaphylatoxin)及各种炎症介质,引起红细胞破碎及过敏性休克和荨麻疹。
III型变态反应引起的荨麻疹样损害称荨麻疹性血管炎,属血管炎。
(二)非变态反应性是由下列物质进入体内使补体激活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激肽等引起。
、箭毒、吗啡、奎宁、阿司匹林等
、细菌毒素、海蜇毒素、昆虫毒素等。
、龙虾、蘑菇、草莓等。
三、临床表现为常见病,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前者在短时期内能痊愈;后者则反复发作达数月至数年。
(一)急性荨麻疹起病常较急,皮肤突然发痒,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开始时孤立或散在,逐渐扩大,融合成片。微血管内血清渗出急剧时,压迫管壁,风团呈苍白色,皮肤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图12-1)。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而渐消失。风团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风团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病情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部分可因胃肠粘膜水肿出现腹痛,剧烈时颇似急腹症,亦可发生腹泻,出现里急后重及粘液稀便。累及气管、喉粘膜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若伴有高热、寒战、脉速等全身中毒症状,应特别警惕有无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可能。
血液常规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若有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增高或细胞计数正常而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增多,或同时有中毒性颗粒。
(二)慢性荨麻疹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有的有时间性,如晨起或临睡前加重,有的则无一定规律。大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病因。
(三)特殊类型的荨麻疹
(dermatographism) 亦称人工荨麻疹(factitious urticaria)。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发生条状隆起,伴瘙痒,不久即消退。可单独发生或与荨麻疹伴发。
(cold urticaria) 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家族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较罕见,于出生后不久或早年发病,终生反复不止。另一种为获得性,较常见。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冷物部位产生风团或斑状水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