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摘要: 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 商周甲骨文、金文转变为小篆; 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 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的符号。二, 小篆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变化,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 形成了现代文字笔法的基本格局, 符号性进一步增强。三, 隶书变为楷书, 字体结构基本没变, 用笔有了变化。关键字:字体;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 汉字起源于记事的图画, 当图画越来越简单, 越来越抽象, 并且能够读出来的, 还代表着语言里固定的词的时候, 图形就是最初的文字了。秦统一文字前, 中国的汉字, 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 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 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 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一. 甲骨文 1. 甲骨文的来历和特点顾名思义, 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符号, 主要是出现在商周时期, 用于记载祭祀,结盟或占卜之辞. 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汉字体系。 1899 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主要是出现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那时候人们不知道是什么,还以为是龙骨,所以就用做“刀尖药”在药店出售, 这个就是我们吃药吃出来的考古大发现。甲骨文先后出土十余万片, 总数有 450 0 字左右,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字是可以认识的,距今有 3000 多年。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 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甲骨文刻, 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195 4 年在山西还发现了周代的甲骨文。西周甲骨文的特点:文字一般很少;有的字体非常纤细, 小如粟米,需用 5 倍放大镜才能看清 2. 古籍中关于甲骨文字的记载《尚书》: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武王灭商两年后病逝, 成王年幼, 周公旦摄政, 决定在洛邑( 今洛阳) 建立新都(东都) 。成王在西都镐京,自己坐镇东都。这段话是对不愿随迁的殷商遗民说的。《诗经》周原膴膴, (陕西岐山下的平原) 堇荼如饴。(堇、荼:苦味的菜) 爰始爰谋, 爰契我龟。(用龟甲占卜) 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3. 著名的典籍有刘鹗《铁云藏龟》。孙诒让《契文举例》。王国维和郭沫若的研究也很深入。刘鹗《铁云藏龟》是甲骨文的开山之作 1903 年精选一千多片甲骨拓印成书, 正确认识到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笔文字”认出 44 个字(有 34 个字认对, 其中 19 个干支、2 个数字) 使世人认识到甲骨文字的存在。二. 金文殷代图像: 先秦称铜为金, 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当时的青铜器一般分为乐器和礼器两大类, 乐器以钟伟最多, 礼器以鼎为最多, 所以人们又把金文叫钟鼎文。青铜是贵族地位高低的象征,甚至国家权力的象征。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与甲骨文相比, 金文象形程度更高, 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 使形象生动逼真, 浑厚自然。现收录 3000 多字, 其中 2000 多字可以识别。特点: 上承甲骨文、下开大小篆, 形体结构与甲骨文非常接近, 笔画粗壮圆转, 大小比较匀称。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的目的是表明鼎名,记载约契,赏赐情况和当时的刑法。 2. 古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