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编辑版word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辑版word
头皮静脉穿刺技术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步骤基本与浅静脉穿刺输液一致,但由于小儿头皮静脉分布广泛,表浅易见,支甚,行走迂曲,管径细小,吻合成网,便于固定,而使其成为婴幼儿最普遍、最常用的给药、输液途径,同时也为穿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面临的难题,我有以下体会:
    1  穿刺成功的提—— 静脉暴露充分,选择合适针头  由于小儿头皮静脉管径细小,故其充盈度较周围静脉差。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先用剃毛刀剃净穿刺部位的毛发,使头皮静脉充分暴露,为选择好合适针头,做到心中有数。对发育良好,血管明显,充盈度好的患儿,可选用5~5针头;对营养不良或头皮静脉较细者,则选用4~4针头。同时应注意针尖斜面不宜过长,否则在穿刺过程中易刺破血管,导致穿刺失败。此外,还须注意穿刺部位的采光条件,对光线差或晚上操作时,可使用照明灯,弥补自然光的不足,避免盲目操作。
2 穿刺成功的保障——稳定的心态,适合的体位,默契的配合  
良好的心境是一无形的动力。在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来不得半点急躁之心,只有保持良好心态,才能使操作顺利进行。由于患儿在行头皮静脉穿刺时哭闹无法配合,给操作者带来很困难。再者,患儿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无形中又给操作者施加了“一针见血”的压力。当选择好穿刺部位后,操作者可取坐位,因坐位可使操作者情绪稳定,心态平稳,动作稳妥。配合者面对患儿,两手分别置于患儿头部两侧,勿遮挡注射部位,两肘部分别放于患儿两肩处,力量适中固定。积极默契地配合,可增加操作者的信心。
3 穿刺成功的关键——持针手法、进针角度、穿刺速度及深度  
有学者把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比作“绣花”。在行穿刺时,持针的手法、进针的角度、皮下行走的速度及深浅掌握的如何,为能否一针见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持针  有学者喜欢上下持针柄;也有学者喜欢前后持针柄;还有学者喜欢借助止血钳夹持针柄等。无论何种持针方法,均以掌握合适进针角度为宜。
      绷皮  左手拇指和示指(或中指)分别置于穿刺静脉走行的上下,绷紧皮肤,阻断血流,使血管充盈。切勿污染穿刺部位。
编辑版word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辑版word
      角度、速度及深度  因小儿头皮静脉表浅、迂曲,行穿刺时角度不宜过大, 一般在5°~10°角为宜。角度过大易穿入血管下方,导致空刺失败。空穿刺时针尖斜面朝上,进针方向与血管走行一致,速度缓慢,见回血缓放调节器。若遇严重脱水、休克、重度营养不良等患儿,可用注射器抽生理盐水接头皮针,当手感觉已进入血管时,可抽吸有无回血,此做法效果尚好。
4 穿刺成功不可忽视的环节——稳妥牢靠的固定 
稳妥牢靠的固定为静脉治疗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固定方法同一般静脉输液法,但勿将胶布贴于头发上,以免拔针时出现“连毛拔”的现象,增加患儿的痛苦。另外,由于在注射时患儿哭闹厉害,头上汗液多,应擦干后再行固定。
    5  穿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局部严格消毒  由于颅顶皮肤厚而致密,并有大量汗腺和皮脂腺,此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消毒时还影响擦拭和药液浸入。由于头颈部静脉无瓣膜,颅顶软组织静脉又可通过板障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