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卫生健康知识讲座.ppt

格式:ppt   大小:711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卫生健康知识讲座.ppt

上传人:2112770869 2021/10/20 文件大小:7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卫生健康知识讲座.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卫生安康知识讲座
第一页,共13页。
——红眼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的病症、危害与预防
秋冬交替季节是传染病极易发生和流行的季节。为增强全校师生的卫生意识,预防群体性卫生事件的发生,为提高全校师生的卫生防治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今天的卫生安康知识讲座讲的是关于红眼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的病症、危害与预防的卫生要求。
第二页,共13页。
红眼病
红眼病是急性结膜炎的俗称,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结膜急性炎症,此病为季节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夏秋季,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短,常可爆发流行。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开展快,多为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眼部有明显的刺激病症,如发痒、疼痛、视力模糊,并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刺痛,眼睑、结膜高度充血水肿,有大量稀薄或粘稠的黄白色分泌物。
第三页,共13页。
红眼病的危害 和 防治红眼病
红眼病的危害
少数病人可伴有角膜病变而影响视力。而最新研究资料更证实,红眼病假设治疗不及时,可引起神经麻痹,导致四肢瘫痪等症。
防治红眼病
“红眼病〞预防工作很重要,要做好消毒防范和个人防护措施,做到不接触患者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及治疗使用过的医疗器具。一旦与病人接触,必须洗手消毒以防穿插感染。得了红眼病后要积极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要及时、彻底、坚持。一经发现,立即治疗,不要中断,病症完全消失后仍要继续治疗1周时间,以防复发。
第四页,共13页。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范围广泛。其中以甲、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甲肝病毒对各种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能长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通过各种污染物品〔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单等〕以及水和食物传播,也可经苍蝇携带而传播。
第五页,共13页。
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各种体液排至体外,如通过血液、唾液等,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①母婴预产期传播(母婴垂直传播):②医源性传播: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而传播。③密切接触传播(伤口感染)。
肝炎传播途径
第六页,共13页。
临床表现
①疲乏无力、懒动、下肢酸困不适,稍加活动那么难以支持;
②食欲不振、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及腹胀,往往食后加重;
③局部病人尿黄,尿色如浓茶,大便色淡或灰白,腹泻或便秘;
④右上腹部有持续性胀痛,个别病人可呈针刺样或牵拉样疼痛,于活动、久坐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可缓解,右侧卧时加重,左侧卧时减轻;
⑤医生检查可有肝脏肿大、压痛、肝区叩击痛,肝功能损害,局部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表现;
⑥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血中总胆红素升高有助于诊断。也可进一步做血清免疫学检查以明确肝炎类型。但多数为无病症感染者。
第七页,共13页。
病毒性肝炎的危害与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病毒性肝炎的危害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的常见传染病,发病率高,不仅直接影响人群的安康,甚至还危及人的生命平安。其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也很大,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工作和学习。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预防病毒性肝炎除在生活上注意清洁外,注射肝炎疫苗也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手段。对患者的粪便及被其污染的用具要加强消毒处理。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桿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病症轻或缺如,病情凶险。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治愈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第八页,共13页。
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全腹压痛、左下腹压痛明显。
:〔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肠道病症轻或缺如。
: 有持续轻重不等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的痢疾病症,病程超过两个月。
专家提示 :菌痢主要是通过痢疾桿菌污染的水、食物经口进入人体感染,引起结肠化脓性炎症,发生全身中毒病症。因此,预防菌痢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急性菌痢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开展为慢性菌痢。中毒型菌痢急骤起病,病情开展